李卫,这位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要官员,是清代中后期颇具代表性的一代名臣。他与鄂尔泰、田文镜并列,被世人称为“雍正帝三大宠臣”。几乎所有涉及雍正朝的影视剧、小说或传记,都少不了李卫的身影。他不仅是雍正皇帝手下的改革先锋,也是封疆大吏中极具实干精神的人物。李卫的仕途与两位同僚有着相似的轨迹:在康熙朝籍籍无名,在雍正朝骤然腾达,到乾隆年间则得以善终,可谓“三世沉浮,功业自显”。
在诸多文艺作品中,李卫的出身常被演绎成因灾沦落为乞丐,后因机缘巧合踏入仕途。然而史实却完全不同。他生于江苏丰县的一个巨富商贾之家,家境殷实,绝非乞丐。虽说李卫读书不多,未能通过科举入仕,但凭借丰厚的家财,他在康熙五十六年时直接“捐官”,成为兵部员外郎,正式走上仕途之路。这一职务虽是副职,却相当于一个副司长级别,足见其家族财力之雄厚。
李卫的仕途上升极快。仅仅两年后,他便升为户部郎中,相当于财政司长。在这一岗位上,雍亲王胤禛第一次注意到了他。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胤禛即位为雍正帝,李卫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因怡亲王胤祥举荐,雍正帝对李卫委以重任,先任直隶驿传道,后改派云南盐驿道,虽级别未变,却是更具实权的要职。雍正二年,因其卓越政绩,他被擢升为云南布政使,相当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雍正三年,李卫被调任浙江巡抚。浙江自古为江南财赋重地,盐业、粮食和漕运皆系国家命脉。李卫从边陲云南进入经济核心区,意味着他已跻身雍正帝最倚重的大员之列。此后,他兼任两浙盐政,掌控盐务大权,并在雍正五年升任浙江总督,成为从一品重臣,手握浙江的财政、军政、盐业和海塘事务,可谓“浙江土皇帝”。到了雍正六年,他又被命总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几乎凌驾于地方所有文武官员之上,并借助漕帮势力巩固控制力,成为江南地区雍正皇帝的代言人。
随着地位不断提升,李卫的权柄扩展至全国层面。雍正七年加封兵部尚书,雍正十年更短暂主持刑部事务,最终出任直隶总督,被誉为“天下督抚之首”。从一个捐官的小吏到位极人臣,李卫的仕途堪称传奇。他的成功不仅源于家财背景,更得益于其“实心办事”的作风。无论在云南抑或浙江,他都能切实治理地方,安抚百姓,赢得上意与民心。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三大宠臣皆曾担任布政使职务。雍正帝初登大宝,急需缓解财政压力,因此极重视理财之能。李卫早年在户部任职,对钱粮税赋有较深认识,这恰恰契合了雍正的需求。他的调任浙江,更是雍正对其理财与治理能力的全面信赖。乾隆帝在继位后,也曾高度评价李卫“实心办事,宣力封疆”。这位出身非科举正途的富商之子,最终凭借实干与忠诚实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并能在三朝更替中得以善终,实非偶然。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卫传》《清实录·世宗实录》《小仓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