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字名懋,号古廉,江西吉安安福人。他一生仕途横跨明代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朝。能在多位皇帝更替的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本就十分罕见。多数人若想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保全自身,往往依赖圆滑处世或极高的权谋手段。然而李时勉却以刚直不阿、秉性坦荡著称,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逆着皇帝说话”。这种“与虎谋事”的胆识,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中仍能安然善终,实在称得上是奇迹。
永乐十九年,宫中三大殿突发大火。明成祖朱棣下诏广求群臣直言。李时勉不惧权威,递交奏疏,提出十五条政务建议,尤其竭力反对迁都北京。他的言辞直白,触怒朱棣。朱棣在朝堂上几次将奏章扔到地上,但又忍不住捡起来细看。尽管其中不少建议后来被采纳,但朱棣自此对李时勉心生嫌隙。不久,他被人诬陷,朱棣顺势下旨,将其罢官并投入大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时勉耿直敢言的脾性并未因挫折而改变。在朱棣之子朱高炽即位后,他依然上疏议政。洪熙元年,他在朝堂上与皇帝辩论政务,毫不退让。朱高炽脾气大作,竟命武士以金瓜击打他,当场折断三根肋骨,几乎丧命。幸而他平日为人仁厚,与锦衣卫某千户有旧恩,后者暗中救治,才使他保住性命。可见在险恶的皇权之下,能苟延残喘,既靠运气,也靠人心。朱高炽甚至在临终前仍愤愤不平地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若非朱高炽早逝,李时勉恐怕难逃厄运。
洪熙帝去世后,宣宗朱瞻基继位。某日闲谈中,他得知李时勉曾令父皇气恼不已,顿时怒火中烧,连派使者将其押来。途中阴差阳错,两拨使者错过,李时勉因此得以亲自面圣。朱瞻基本欲立刻处置他,但在听完李时勉当年对朱高炽的规劝后,竟态度突转,反而赞赏有加。原来李时勉所劝,无非是劝皇帝守孝,远离嫔妃,谨防奸人离间,并嘱托太子不离身边。这些话看似苛刻,却处处为皇室长远打算。宣宗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李时勉的正直依旧使他在英宗朝得罪权阉王振。王振百般搜罗其过失,竟无可乘之机,最后只因李时勉曾折断过彝伦堂前一棵树枝,便以“擅伐官木”为名诬陷他。英宗昏庸轻信,下令逮捕,幸亏朝野群臣纷纷反对,连太后的父亲也为其求情,李时勉才得以幸免。
正统十二年春,屡经奏请,他终于得准退休。景泰元年(1450年)病逝,享年七十七岁,获谥“文毅”。《明史·列传第五十一》如此评价他:“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既有险死还生的曲折,又有“敢言直谏”的风骨,堪称明代士大夫正直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