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太子朱标从陕西巡视返京后,不幸因病去世。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已经逐渐年迈的朱元璋带来极大打击。太子之死不仅令他痛失爱子,更让大明王朝的未来陷入新的不确定性。仅仅数月之后,朱元璋便将朱标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等同于向天下宣告,这位年幼的皇孙将成为大明未来的皇帝。
在古代封建社会,立储一直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无数历史案例表明,继承人的选择若不当,轻则使政局动荡、权力争夺不断,重则可能导致王朝迅速崩塌。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早年将嫡长子朱标作为接班人重点培养,希望他能够顺利继承大统。然而,天不假年,朱标仅三十八岁便离世。朱元璋在极度悲痛之余,更为烦恼的是该如何重新抉择皇位继承人:是选择自己其他的儿子,还是从太子的儿子中选取?最终,他决定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然而,这一选择也为后世留下极大争议。
不少人认为朱标原配常氏所生的朱允熥,才是嫡出长子,应当被立为太孙,而朱允炆出身于继妃吕氏,本为庶子。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朱标的原配常氏是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女,两人早在襁褓之时便已定下婚约。洪武二年,常遇春去世,朱元璋为了安抚常家,同时也怜惜年幼失父的常氏,特地赐婚,让她成为大明太子妃。婚后三年,常氏生下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作为大明的嫡长孙,朱雄英一出生便受到极高的关注,朱元璋甚至亲自为他取名,寄托厚望。
然而,东宫并非只有常氏一人。随着吕氏入宫,朱标的后院格局发生变化。吕氏出身南宋降将之后,起初并不受重视,但因常氏性格贤良,对其颇加照顾。洪武十年,吕氏为朱标生下朱允炆,自此逐渐在东宫站稳脚跟。随后一年,常氏又诞下朱允熥,但由于接连生育,她的身体逐渐亏损,不久便香消玉殒,年仅二十四岁。此时朱雄英尚幼,却因嫡长孙身份而无人可撼动。可惜天不遂人愿,朱雄英很快夭折,继承顺序因此出现变数。
关键在于,吕氏后来被扶正,身份从侧室转为正妃。按照古代礼法,母以子贵,子也随母身份而改变。朱允炆本为庶子,但在母亲地位提升后,也被承认为嫡子。这样一来,太子一脉便同时存在两位嫡子:朱允炆与朱允熥。两人间的先后次序,便只能以年龄区分,而朱允炆恰巧比朱允熥年长一岁,因此顺理成章成为嫡长孙。历史上不少类似情况,比如汉武帝刘彻、汉明帝刘庄,都是因母亲后来被立为皇后,才从庶子转为嫡子。由此可见,朱允炆被承认为嫡子并无问题。
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性格孝顺聪颖,行为谨慎端正,而朱允熥则略显懦弱。此外,朱允熥的外戚势力过于庞大,他的外祖父常遇春是开国大将,舅舅蓝玉更是桀骜不驯。若让朱允熥继位,外戚干政之患几乎难以避免。而朱允炆的母系背景相对单薄,外戚势力不强,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为了彻底扫清潜在威胁,他甚至不惜发动著名的“蓝玉案”,借机铲除了可能影响皇位继承的势力,为朱允炆顺利继位铺平道路。
朱允炆登基后,对弟弟朱允熥仍算宽厚,封其为吴王,赐地杭州,这个封号与封地都极为显赫。然而,朱允熥尚未就藩,靖难之役便爆发。朱棣即位后,逐步削夺朱允熥爵位,最终废为庶人,幽禁于凤阳。十五年后,他在囚禁中暴卒,年仅三十九岁,命运可谓凄凉至极。
综上所述,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既有礼法上的合理性,也符合朱元璋的政治考量。虽然这一决定引发后世争论,但在当时的局势下,朱元璋的选择并非全然出于偏爱,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