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下的名句,用以歌颂与悼念诸葛亮的毕生功业与悲壮命运。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为著名的谋臣与政治家,他一生始终以“匡扶汉室、还都洛阳”为终极理想。为了这个宏伟目标,他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企图凭借蜀汉的力量重新夺回中原。然而,命运却未曾眷顾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234年,他在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之际,因积劳成疾病逝军中,一代智者就此谢幕,留给后人无尽惋惜。
蜀汉地处西南,虽有天府之地的沃土,但与魏、吴相比,其国力始终最为孱弱。尤其在刘备执意讨伐东吴,为关羽、张飞复仇之时,诸葛亮虽极力劝阻,却未能改变刘备的决心。最终,夷陵之战大败,使蜀国元气大伤。原本诸葛亮多年积攒下的国力与兵力,在这一战中几乎损耗殆尽。此战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更直接导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难以支撑,成为蜀汉走向衰弱的重要转折点。
刘备的固执让孙刘联盟破裂,这本是蜀国赖以自保的重要屏障。刘备临终前虽总结经验,曾郑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却在关键时刻忽视了这番叮嘱。他与马谡志趣相投,二人常长谈军国大事,诸葛亮甚至认为马谡颇有自己年轻时的风采,因此对其格外器重。可惜,这份知遇之情最终酿成了惨痛的后果。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过蜀国的重担。他花费两年多时间修养国力,使蜀汉重新恢复元气。为避免后顾之忧,他又亲自出征南中,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计策,成功平定叛乱,确保南方安定无虞。公元227年,他向刘禅上表《出师表》,展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随后,他派赵云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正式开启了第一次北伐。此役原本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但却成为蜀汉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诸葛亮挑选时机极为巧妙,当时魏国新帝继位,政局动荡,蜀汉得以顺利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天水守将姜维更是主动归降,这让蜀军士气大振。然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街亭。诸葛亮托付马谡坚守此地,以抵御张郃援军。若能守住街亭,蜀军便能稳固陇右,北伐形势大好。但马谡未能守住,街亭失陷,诸葛亮只得被迫退兵。与此同时,赵云、邓芝在箕谷失利,使得这场北伐彻底失败。
更为沉痛的是,此役蜀汉折损将领达十一人。除了马谡因失守街亭被挥泪斩首外,还有张休、李盛等大将殒命,另有白寿、刘达、邓郃、马玉、丁立、阎芝、阳群等战死。连老将赵云也因掩护大军撤退积劳成疾,最终病逝。这些损失对蜀汉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使原本脆弱的国力再度雪上加霜。
纵观诸葛亮一生,他以有限的国力,硬是支撑起五次北伐,足见其治理与军事才能非凡。然而,屡战屡败让蜀国元气逐渐耗尽,最终陷入无将可用的境地。这种悲剧令人唏嘘。如果诸葛亮能稍加保守,量力而行,也许蜀国还能在三国乱世中坚持更久。但正因他始终不改“兴汉复国”的执念,才成就了历史上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