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后妃的等级制度中,皇贵妃仅次于皇后,地位极其尊崇。然而,能够在生前真正被封为皇贵妃的女子并不多,很多时候,这一尊号只是作为临终前的殊荣赐予宠妃,以示慰藉。但在历史上,却有一位特别的例外。她十五岁便被晋封为皇贵妃,并成为清朝唯一一位拥有四字封号的皇贵妃,她就是敦宜荣庆皇贵妃,谥号淑慎皇贵妃。
同治十二年二月,清廷举行八旗选秀,目的在于为同治帝大婚选定皇后与嫔妃。经过层层挑选,最终有五位秀女脱颖而出。其中两位的出身尤为显赫。第一位是出身蒙古正蓝旗的阿鲁特氏。她的父亲崇绮是大清二百余年间唯一的旗人状元,仕途显赫;她的母亲则是郑亲王端华之女,而端华正是孝贞显皇后(慈安)的亲姑父,这意味着阿鲁特氏的母亲与慈安太后乃是表姐妹,血缘关系十分紧密。另一位则是满洲镶黄旗的富察氏,她出自显赫的富察家族米思翰一系。这个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鼎盛,孝贤皇后、名将傅恒皆是她的先祖。可以说,富察氏出身于八旗中顶尖的名门世家。
因此,皇后的最终人选,自然在阿鲁特氏与富察氏之间展开角逐。慈安太后出于家族关系和阿鲁特氏端庄大气的性格,更倾向于支持这位自家亲戚。而慈禧太后则钟情于同姓的富察氏,认为她聪慧机敏、容貌俏丽,且善于揣摩人心,更适合成为自己倚重的人选。最终,选择权落在同治帝手中。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同治帝并未遵循生母慈禧的意愿,而是选中了阿鲁特氏为皇后。由此,富察氏与皇后之位擦肩而过。
虽然失去了皇后之位,但慈禧依旧对富察氏格外优待。她被赐封为“慧妃”,这是清代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初封之号,并且册封仪式与皇后同日举行。入宫后,富察氏所享待遇几乎与贵妃无异,显然是慈禧有意抬举。相比之下,阿鲁特氏虽贵为皇后,却因不被慈禧喜爱而屡遭刁难,甚至连与皇帝的夫妻生活都受到干涉。
同治十四年冬,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因感染天花不幸病逝,婚姻维系仅两年。皇帝去世后,阿鲁特氏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仅仅两个月后便传出崩逝于储秀宫的消息,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而此时的富察氏年仅十五岁,却因获晋封为皇贵妃,从此过上了寡居的生活,这对她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折磨。不过,她依旧得到慈禧的偏爱。在慈禧六十大寿时,更破格封她为“敦宜荣庆皇贵妃”,成为清代唯一拥有四字封号的皇贵妃,地位之高前所未有。
慈禧甚至一度打算为富察氏扩建陵寝,将原本规格较低的惠陵妃园寝提升为皇贵妃等级,但因当时国库拮据,最终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富察氏的家族仍因她而受益匪浅。其父凤秀借女儿的尊宠,不仅跻身后党核心,还连连加官进爵,荣耀无限。
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富察氏因病辞世,享年仅四十六岁,谥号“淑慎皇贵妃”。她是同治帝五位嫔妃中最早离世的一位。她短暂却特殊的一生,不仅见证了清廷后宫的权力博弈,也成为清朝后妃制度中一段独特的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