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后,当李世民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时,语气中难免带着几分骄傲。他曾说过:“古来那些能在乱世中扶危定倾的君主,大多都在四十岁以后才有作为,只有东汉光武帝在三十三岁登上帝位。而朕呢,十八岁便举兵,二十四岁便扫平天下,二十九岁登基为天子,这才是真正的胜过古人。” 这话听上去自负,但回望他的人生轨迹,的确一路高开高走。除了早逝,除了玄武门之变血腥冷酷,以及储君选择上的一些失误,其他几乎挑不出大的毛病。就连史学大家司马光也称赞:“太宗文武之才,超越前古,自三代以后,中国之盛,未有能及。” 这种评价,足见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分量。
但若想理解他的军事才华,不妨回到唐初建国之时,看看年轻的李世民如何面对陇西强敌薛举。
---
一、李渊的烦恼
当皇帝在许多人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幸福,可以享尽美酒佳肴,坐拥美人权力。然而,李渊刚建立大唐坐上龙椅,没过多久便头疼不已。第一个麻烦来自儿子们的优秀。普通人家儿子有出息是好事,但在皇家,优秀的孩子多了就意味着争储之争。经过反复权衡,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让次子李世民主掌兵马。
第二个麻烦则更为紧迫。西陇地区冒出一个豪强,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带着大军虎视眈眈,誓要击退大唐。李渊心知此人不可小觑,于是让手握兵权、素有军事天赋的李世民去迎战。
那是公元618年盛夏,烈日炙烤大地,薛举挥师直逼泾州(今甘肃泾川县)。李世民沉着分析,认为敌军长途奔袭,粮草匮乏,士卒疲惫,最好的策略就是按兵不动,等敌军力竭再伺机反击。然而不巧的是,他突发痢疾,只能退居城中养病,军务交由刘文静与殷开山主持。二人心高气盛,不顾劝阻贸然出战,结果中了薛举的两面夹击之计,唐军损失惨重,几乎折了一半兵力。
按常理,李世民该拿二人问罪,但他只是下令撤军,将士们满心郁闷返回长安,而薛举则在泾州大肆庆功。
---
二、复仇与对峙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检讨自身不足,李渊反而安慰儿子,并鼓励他来年卷土重来。于是,次年李世民再次披甲出征,誓要雪耻。然而命运开了个玩笑——薛举因乐极生悲暴亡,兵权落入其子薛仁杲之手。
薛仁杲起初连战连捷,唐军接连失利。但当李世民亲自挂帅后,情况渐渐逆转。他再次采用“坚守不出”的战术,按兵不动。薛仁杲嘲笑他怯战,却没意识到这正是李世民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策略。两军僵持六十余日,薛仁杲军心浮动,粮草不足。终于,其部将梁胡郎率部投降唐军,局势顿时倾斜。
十一月,天气骤寒,李世民认为收网时机已到。他分兵而战,先令庞玉正面迎敌,自己则率主力迂回北侧奇袭。两面夹击下,薛仁杲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入折墌城。李世民一路追击,甚至无视舅舅窦轨“穷寇莫追”的劝阻,坚决要将敌人彻底击溃。
---
三、薛仁杲的投降
困守城中的薛仁杲妄图模仿李世民的“龟缩大法”,但缺乏粮草和民心,他注定失败。李世民下令层层包围,薛军将士怨声载道,纷纷在夜色中叛逃投降。到天亮时,城内空虚,薛仁杲惊觉大势已去,最终别无选择,只能投降。
李世民总结取胜之道时说:陇西兵勇悍,我能破之,只因出其不意。若放敌人进城,稳住军心,日后难以对付;而我趁其军心涣散,粮草不足时穷追猛打,才能逼敌军溃散。这一番话不仅让属下心服口服,也让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验证。
薛仁杲最终被处决,而投降的士卒则得以安置。李世民言辞激励,承诺功勋与赏赐,逐渐树立起“仁义之主”的声望。
---
李世民的宽厚与果敢,使他在乱世赢得人心,也为后来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基础。纵观他的经历,虽骄傲自负,却绝非空口自夸,他确实有过硬的资本。后世赞誉他为明君,也正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