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若是选择让建文帝继位,而不是传位给朱允熥,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也不会有朱棣的崛起。 众所周知,朱元璋去世后,明朝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或者说是叔侄之战。
这场战争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走向,因为朱元璋的保守时代过去了,改革的时代终于来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明朝还因此废除了明太宗的职位,甚至让明成祖登上了皇位。不得不说,这场战争的结果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它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但是,虽然这场战争最终带来了好的结局,过程却极为残酷。这场战争不仅让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还造成了许多人家破人亡,甚至有很多家庭遭到了满门抄斩。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是否有其他方法能够避免这场战争呢?其实,真有这种可能,甚至可以说,历史中曾经有一种不同的走向。因为,建文帝其实还有一个兄弟,这个兄弟才是正宗的嫡长孙。 在现代社会,提到建文帝或者朱标的儿子,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朱允炆,原因很简单,因为历史记载中,我们看到的是朱允炆的登场。最初,他是伺候朱元璋的,后来被朱元璋指定为继承人,然后就是他与朱棣之间的大战。 这段历史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朱标只有一个儿子,朱元璋并没有其他选择。 然而,按照史书记载,朱标实际上有三个儿子,而朱允炆只是其中最不靠谱的一个。看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朱标有多个儿子,而且朱允炆表现得如此糟糕,为何不让其他的儿子继位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咱们还得把时间追溯到朱标在位时。根据历史记载,朱标的正妻是常玉春的女儿,这位女性在当时的身份地位与后来的徐皇后相似。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女人非常优秀,她前后为朱标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可惜在年仅八岁时去世,这也让人不禁感叹,朱雄英的名字似乎与他的命运格格不入。而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就是朱允熥。 然而,朱允熥的出生并非在朱雄英之后很久。事实上,朱允炆比朱允熥早了一年多出生,但朱允炆的母亲却是妾室。根据当时的明朝法律,朱标的嫡长子应该是朱允熥,朱允炆在继承权上并没有任何资格。 这就有趣了,为什么一个没有继承权的儿子最终却成为了明朝的皇帝,而原本的嫡长子却被忽视呢? 关于这一点,史书记载并不多,但学者们通过一些零散的记载和推测,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历史上曾提到,朱元璋在晚年脾气暴躁,但年幼的朱允炆常常陪伴在他身边,并通过孝顺赢得了老皇帝的喜爱。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可能更偏爱朱允炆,因此他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可能更依赖自己的个人感情,忽视了嫡长子制度。 此外,还有记载指出,常玉春的女儿寿命不长,很快便去世了,而朱元璋可能出于对朱允炆的喜爱,将她的母亲扶正,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朱允熥的嫡长子地位被打乱,最终朱允炆取而代之。 那么,朱元璋的这一决定是否明智呢?从后来的靖难之役来看,显然并不明智。如果朱标的继承人是朱允熥,我们可以发现,朱允熥的母亲不仅在军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且蓝玉与常玉春有亲戚关系,朱允熥实际上是蓝玉的外甥。这样一来,朱允熥的继位对于军事力量的平衡会更有利。如果是他继位,朱元璋可能无需除掉蓝玉,蓝玉也不太可能反叛。相比之下,朱允熥的继位对明朝的未来发展可能比朱允炆要好得多。 然而,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朱允熥继位也存在问题。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一直在平衡文官和武官的力量,尤其是在剿除一些权力过大的武将集团后,他才成功稳固了政权。若朱允熥继位,蓝玉等武将的势力可能会再次崛起,这种武将主导的局面对于国家的治理是不利的。 此外,学者们指出,朱元璋与蓝玉最大的矛盾不仅仅在于继承人问题,更在于蓝玉始终主张继续对外扩张,而朱元璋已意识到国家需要内修,进入和平阶段。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冲突和对立。 如果蓝玉扶持朱允熥上位,那么后果极有可能是军人再次掌控国家,朱元璋的心血可能会白费。即便蓝玉和朱允熥有亲戚关系,但蓝玉这位性格强硬的人,也未必会对自己的外甥绝对服从。 而在此时,朱允炆的周围则聚集了大量的文官,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时,这些文官全力支持建文帝。因此,建文帝成为了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在这种文官与武官的较量中,最终朱元璋选择了建文帝。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走向并非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朱元璋原本想通过平衡各方力量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但他却未能预料到,自己选择的继承人竟然如此无能,最终导致了朱棣的崛起,真是历史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