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上联合演习的后续动作终于揭晓,两艘潜艇在水下悄然消失二十余天,几乎不发一丝声息,却成功完成了一项颇具战略意义的大任务。这一行动的影响深远,美军未来在亚太海域将不得不更加谨慎,不敢再随意冒进。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披露,本月初举行的“海上联合-2025”演习中,最受关注的环节莫过于中俄潜艇首次开展的水下联合巡逻。按照预定的航线,两国潜艇在日本海和东海进行了长时间协同行动,并在完成任务后顺利返航。当前亚太局势风云激荡,此举无疑具有强烈的战略信号意义,为地区安全格局注入新的变数。
战略层面:中俄水下巡逻扰乱美军布局
近年来,中俄军事合作不断深入:从水面舰艇的协同演练,到空中、陆地的多维互动,合作层级层层提升。但这次潜艇联合巡逻却是一次跨越性的突破。潜艇被誉为“深海幽灵”,其最大威慑力正是源于神出鬼没的隐蔽性。一旦投入行动,就会对敌方舰艇、潜艇乃至水下监听网络构成长期压迫感。
然而,潜艇协作的难度远超常规舰艇。水下通讯受限、声呐易受干扰、战术配合容不得半点失误。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潜艇能在同一片海域长时间并肩航行,足以说明双方已建立起一套成熟且可靠的水下协同体系。这个体系背后,既有长期战略互信的积累,也有对地区安全挑战的现实回应。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不断强化,核潜艇频繁出没,日本和韩国的潜艇力量也虎视眈眈,试图封锁中俄通往西太的关键通道。联合巡逻就是对这些威胁的直接回应:以实际存在对抗对手存在。
作战层面:磨练潜艇部队的实战能力
对于中俄海军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合作展示”,更是一场实战级的考验。首先是隐蔽协同的突破。联合巡逻要求两艘潜艇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避免过度分散,既防止误判又确保信息共享。这种微妙平衡要求双方对彼此潜艇的声学特征了如指掌。通过实战巡航,双方进一步掌握了对方的“水下指纹”,这将成为未来联合反潜行动的宝贵资源。
其次是态势感知能力的提升。水下战斗的最大难题在于“信息鸿沟”,目标的发现能否快速而准确地传递,决定了协同效率。中俄潜艇在此次巡逻中可能通过加密通信系统共享声呐探测结果,实现了实时数据交换。这种机制为未来更复杂的联合行动打下了基础。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战理念的融合。俄军潜艇有着深厚的传统,偏向主动出击和区域控制;而中国潜艇则凭借信息化和自动化优势,强调精确打击与体系配合。两种思维的碰撞,有望推动联合部队向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向演进。
背景层面:回应美军挑衅的无声警告
要真正理解这次行动,就必须把它放进当前大背景。美国“印太战略”意在打造一个排他性的安全体系,从关岛到澳大利亚,从日韩到东南亚,美军不断通过演习和部署强化水下掌控。但中俄潜艇的“无声巡航”,正是在打破美国的独家游戏规则。
这不仅削弱了美军在亚太的情报垄断,也暴露了其威慑战略的脆弱性。美国一直靠展示军事存在来营造安全幻象,但中俄潜艇的隐形存在恰恰说明,真正的安全来自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的能力。潜艇无需发起攻击,仅仅保持在关键海域的巡逻,就足以让美军在制定计划时心生顾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最有效的战略威慑,也是美方最难应对的因素。
可以说,这场水下联合巡逻,是中俄军事合作的一次里程碑。不仅检验了装备和人员的素质,更在国际战略格局中释放了明确信号:在亚太这片敏感水域,中俄将并肩作战,任何霸权行径都将面临联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