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道理并非只在某一个时代上演。一个人的才干若被主人放大,往往能带来国家层面的兴盛;但同样,权力的偏爱也可能把他推向深渊。下面就整理几则典型案例,看看在久远的历史中,究竟有哪些人因为被抬举又被压制,命运发生了不可预知的转折。
第一位,庞涓。此人和孙膑都出自鬼谷子门下,传说本是正统的师兄弟,理论上应相互协助、共图大业。然而庞涓先崭露头角、身居高位后,便担心学弟日后超越自己,于是暗中派人打探、煽动谗言,逐步削弱孙膑的声誉与处境。等孙膑来到后,庞涓再以更高的地位压制他,心中的嫉妒渐渐化成明目张胆的排挤。孙膑因此遭遇严重的身心打击,最终落下终身残疾的命运。时机成熟之际,孙膑以聪慧与谋略实现逆袭,虽然过程艰难,但在战场上对庞涓展开决绝的报复,最终庞涓战败身亡,孙膑也为自己的人生翻开新的篇章,完成了多年来的仇恨释怀。
第二位,秦昭襄王时期的两位重要辅臣,白起与范睢。两人皆在君主麾下发挥出色:白起以骁勇善战、攻城拔寨的战功著称,屡立战例,成为秦国崛起的重要支撑;范睢则以纵横外交和远交近攻的策略,将秦国的宏图逐步铺展,二人各自的才华都得到了充分施展。可当权力的天平逐渐倾斜,秦昭襄王对这两位功臣的威胁感也日益增强。最终他仍下令处理白起、范睢,将两人置于死地或黯然退休的边缘。这段历史常被后人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体现出君主在对臣子的宠信与戒备之间所走的异常艰难的路。
第三位,汉景帝在位时遇到的七国之乱。为平乱,景帝立即重用周亚夫,赋予他严密的组织与指挥权,周亚夫果然不负众望,率部剿灭叛乱,局势很快趋于稳定,百姓得以安居。可是周亚夫在军政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引起汉景帝的警惕。为了防止他成为压过后宫与太子的潜在威胁,景帝最终以“造反”的罪名将周亚夫处死,想以此削弱强大臣子的力量。周亚夫之死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典型教训:功勋若被君主惧怕,往往会付出极高的代价。
目前我就先讲这三例,若还有其他类似的命运,也欢迎大家补充讨论。历史的曲折往往源于权力的宠爱与警惕之间的拉扯,真正的胜负不仅在于个人才智,更取决于在关键时刻能否把握好-way前进的方向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