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自古就深受读者喜爱。其情节宏大、场面气势恢宏,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书中许多智谋与计策常常让人获益良多。在诸多人物之中,我最敬佩、最钟情的仍是那位忠义仁勇并存的化身——关公关云长。正是这样一位传奇英雄,却走到一个让人心碎的结局。谈及其中的因果,便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将他害成如此结局?在《三国》中,刘备这个常被人忽略的阴狠人物,似乎最想除掉的并非外人对手,而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关云长。
公元二百一十九年,关羽亲率精兵出征曹魏。众所周知,关云长的勇武名声早已传遍四方,即便不能一举击败曹操,也不至于身首异处。起初的战局对他而言,确实是一片大好之势,关羽之所以最终陷入凄惨结局,很多原因都指向刘备的私心与权力欲望。
众所周知,最初蜀吴并肩作战,共同针对当时最强的曹操。因战线拉得太长,同时面对孙权、刘备、关羽三面夹击,哪怕曹操兵马再多,也难以完全抵挡,甚至失去了汉中,并失去自己的一名大将夏侯渊,曹操只得转守为攻。这对他打击极大,甚至一度有迁都之念。关羽将曹仁打得抱头鼠窜,东线又有孙权牵制着夏侯淳,这时候若按原计划由刘备率军去秦川,胜算将非常大。可他却没有照此执行,这其中到底原因何在呢?
原来,刘备的顾虑指向汉献帝。如果照此前进,汉献帝就要被迎回,自身头顶着“皇叔”的称号,便要把权力交出给其他人,这对他而言无异于替他人做嫁衣。若不交,关羽回来了也不会同意,因为关羽忠于汉室江山,而非仅仅忠于刘备。刘备思量再三,觉得最好办法是让关羽回不来,但又不能亲手下手。于是自打分封以来,他以“除贼扶正”为旗号,设下借刀杀人的计策。只是他没想到,东吴却会背叛两国的同盟,转而对关羽发起攻击,使他腹背受敌、节节败退。这也因此影响到了他的整体计划,算是真正“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