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叙事作品让后人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了直观的感受,提到三国时期的谋士,几乎人人都会想起诸葛亮;然而再怎么神机妙算,他的智慧也离不开师长的教诲和指点。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谋士,在不少人眼中甚至被认为比诸葛亮更为出众,因为他正是诸葛亮的导师,而且在诸葛亮被请出山之际,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后来果真逐渐被历史和演义所验证。你想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这个人便是司马徽。史书记载他外貌气宇不凡,给人一种超然世外、如同高人临世的气质。司马徽博览群书,后来成为诸葛亮与庞统等人的恩师。他在刘备身边尚缺人才之时,恰是他大胆推荐了这两位杰出的弟子,因此才有了刘备对诸葛亮多次邀请出山的事实。最终,凤雏庞统归顺于刘备,卧龙诸葛亮也在刘备的热切请求下出山相助,唯独庞统因早逝,未能在后来的大业中充分施展才华。
当刘备接受了司马徽的意见,决定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便对这桩人事变化说出了那句耐人寻味的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遇到了一个理想的主君,却错过了最佳的时机。那个时期的天下格局尚未定型,诸葛亮虽胸怀远志,实力却相对薄弱,连一座像样的城池都还掌控不到,必须依靠着诸葛亮带领下的白手起家来逐步奠定根基。
于是,那个时代基本上可以看作二分天下的格局,真正值得信赖与依托的君主只有东吴的孙权和魏国的曹操。若诸葛亮最终选择跟随刘备,那他将不得不从零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起初,众人并不完全理解司马徽为何会说出那番话,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大家逐渐明白:他其实早已预见了结局——刘备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成就,诸葛亮也难以完全实现自己的宏图。
其实如果诸葛亮能够更早下山东行,或许当时曹操所控制的疆域还没如今这般广阔,袁绍也尚未完全失势。若他提早协助刘备,或许就有机会借势夺取更多利益,进而实现三分天下的格局,而非如今只能从零起步、慢慢拼搏的境况。虽然后来诸葛亮也走上了某种程度的成就之路,但起步太晚,错失了最关键的良机,因此当刘备去世时,仍未能如愿实现统一。
对于这位水镜先生,网友们各有评点:有人敬佩他深邃的洞察力,有人感叹历史时间点的错位。无论如何,诸葛亮在下山辅佐刘备之时,司马徽那句话的深意,仿佛早已暗示了最终的走向;正是这份预见,让后人对他的评价充满了更多的沉思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