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曾亲自提拔了自己的老乡萧何,将他称为“第一功臣”,此举引发了许多开国将领的强烈不满。在这些武将看来,萧何不过是一个文官,他从未亲自上战场,凭什么在他们这些经历过千锤百炼的英雄将领前排在第一位呢?但实际上,大家也都清楚,战争的成败不仅仅在于战斗力,后勤保障才是关键所在。萧何恰恰担任了这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刘邦出征征战时,萧何就是他在朝中的“分身”,凭借着其卓越的行政才能和稳重的处事风格,萧何在幕后为刘邦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另一位草根皇帝身上——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1370年,朱元璋即位的第三年,他决定对那些为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进行封赏。李善长便在其中名列前茅,成为最受宠的“六公爵”之一。和其他几位公爵不同,李善长是一个文官,而其他几位则都是风驰电掣的名将。可以说,李善长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十分特殊,他有着与萧何相似的作用,深得朱元璋的重用,甚至在官员俸禄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李善长以4000石的年俸仅次于徐达,这也侧面反映了朱元璋对他高度的信任与依赖。
然而,李善长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权力和尊崇,却也因自己的性格和政治眼光的缺失,陷入了许多困境。首先,李善长的性格非常狭隘和小气,虽表面宽厚仁慈,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深藏心机、心胸狭窄的“笑面虎”。他并不容忍任何对自己不敬的人,甚至因几句无心之言就将政敌除掉。比如,两位官员杨希圣和李饮冰仅因言辞不当就遭到李善长的报复,甚至其中一位因流血过多而丧命。李善长与刘伯温的恩怨,历史上和小说里都多有记载,这足以证明他心中有强烈的嫉贤妒能情结,虽有宰相之才,却始终缺乏宰相应有的宽广胸怀。
其次,李善长也未能具备足够的政治远见。尽管在他当上丞相时,已有一定的权力地位,但他却未能及时远离权力中心,恰如许多历史上的权臣那样,无法把握住“急流勇退”的机会。与李善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达,他选择低调退隐,未让自己卷入权力斗争,这也为他保住了晚年的安稳。而李善长则频频联络朝廷中的权臣,尤其与胡惟庸的关系日益密切,甚至通过婚姻建立了亲戚关系。这种过度亲近权臣的行为,注定了李善长最终的失败。当胡惟庸因谋反被处死时,李善长本应被牵连其中,然而他却侥幸逃脱,依然未意识到自己应该“见好就收”。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善长未能放下对权力的渴望。尽管朱元璋已经将他放回家中养老,并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土地和庞大的家族资源,但李善长始终未能安分守己。到了1390年,年已77的李善长在建造房屋时,居然通过私人关系,向汤和索要军士帮助,企图利用公权谋取私利。虽然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稀奇,但正因李善长长期积累的政治嫌疑,朱元璋心中的疑虑再也无法抑制。更令人致命的是,李善长的亲戚因触犯法律被审问时,李善长竟敢公然向朱元璋求情,结果被揭发出曾与胡惟庸有过勾结。即使当时并无实质证据表明李善长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但他对这件事的态度却让朱元璋深感不满,认为他是默许谋反的参与者。最终,李善长的命运被彻底定格,全家70余口被处死,只有与公主成婚的驸马幸免。
李善长一生自认为足智多谋,却在关乎国家大局的重大抉择上,远不如他所倚重的敌人胡惟庸睿智。他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狭隘和过度渴求权力,最终将他推向了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