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ART021 2025:当青年艺术家重新校准时间与感知
创始人
2025-11-15 21:01:22
0

第十三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下简称“ART021 SHANGHAI”)上,三位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获奖者构建了一个名为“试炼场”的思辨现场。胡佳艺在钢化玻璃上重复着西西弗斯式的滑行,黎佳仪用白色美瞳遮蔽视觉来重新发现触觉,徐戈将社交媒体“去功能化”为冰冷的装置。在这个被速度神话所裹挟的时代,三位艺术家提出的问题很简单,也很根本:我们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吗?《CULTURED》中文版独家专访三位获奖艺术家,探讨她/他们如何在这个时代重新校准感知。

《另一个无名的亚当-失乐园》©徐戈

自2017年首届评选创立至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YAOY)已走过八年历程。在这个由保时捷中国、Cc基金会与ART021共同打造的平台上,已有70余位新锐艺术家被提名,16位艺术家凭借出色实力荣膺大奖。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奖项,更是一个完整的青年艺术家成长生态系统。

与许多艺术奖项不同的是,YAOY采用“提名、群展、专家评审与最终评选”的多环节机制,它不仅止步于颁发荣誉,更通过顶级博览会的展览机会、持续的媒体关注以及行业专家的专业评议,为艺术家提供从“被看见”到“被认可”再到“被持续关注”的完整路径。这种跨领域的互动与对话,有助于打破艺术圈层的壁垒,让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能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并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2024-2025年度的三位获奖者——胡佳艺、黎佳仪、徐戈——在今年5月公布后,经过悉心筹备,于第十三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期间在东馆一层S27展位及中央广场呈现“试炼场”主题展。展览期间,保时捷还特别呈现全新Panamera隽永版跑车,这款中国市场专属车型以“隽永”为设计理念,与艺术展览形成有趣的对话。

此次展览由文化学者、策展人沈奇岚博士担任策展,她为本次展览构思的“试炼场”概念,直指当下这个同时加速与减速的世界:“眼睛、大脑和身体正在比赛对世界的完美捕捉。本次展览《试炼场》中的三位艺术家,正以他/她们独有的敏锐和勇气,展示着试炼场上的酷烈与能量。”

“有的艺术家创造『加速』——与算法共谋,利用AI和虚拟现实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速度。有的艺术家创造『减速』——以凝视、重复、沉默来对抗加速的暴政。数据在光纤中流动,人工智能秒速重组语言与图像,个体感知却在时间的迷宫之中徘徊。在这个同时加速与减速的世界,速度即权力,是这个时代的神话。”

展览汇集影像、摄影、装置共九组作品,以“加速”和“减速”两条展览动线为引擎,驱动一场沉浸式的感官旅程。展览邀请观众在展览中感受自身的时间和速度,关注自己和作品的交流时的心跳和呼吸——这也是每个人的试炼场。

正如沈奇岚博士在策展前言中所强调的:“艺术若仍有使命,便是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速度,让自身的时间重新被感知,让存在被深刻体会,在试炼场上自由驰骋。”

从新疆吐鲁番到重庆,胡佳艺经历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戈壁的辽阔和山城的拥挤在她身上留下了双重印记,这或许解释了她作品中那种特殊的坚持——既有大地般的耐心,又有对边界的敏感。

《冰刃》©胡佳艺

胡佳艺从不选择安全的表达方式。《冰刀》中,她在两块钢化玻璃上滑冰,这个动作看似荒诞,却精准地捕捉了现代生活的某种本质:我们总是在做一些徒劳的努力,明知不可能穿越,却依然坚持尝试。这种坚持本身是否就是一种超越?

她拒绝被标签定义。策展人王晓松观察到,“新疆人”、“行为艺术家”、“女性艺术家”这些足以让人成名的身份标识,胡佳艺都没有利用。她甚至会为了避免某个动作可能带来的“新疆舞”联想而修改整个作品。这种对纯粹性的坚持,让她的作品超越了身份政治,触及更本质的问题。

《总是来得太迟》©胡佳艺

《总是来得太迟》是她对时间最直接的思考。16分钟里,几个简单的日常动作被时钟的滴答声精确标记。疫情期间被困于狭小空间的经历让她对时间产生了病理性的敏感,然后她将这种敏感转化为艺术。在她手中,时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被塑造的材料。

CULTURED:

您获得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奖项,评委会看重的是您作品中“真诚、纯粹、勇敢”的特质。回顾您的创作历程,您认为是哪些经历或思考让您的作品具备了这些品质?

胡佳艺:

可能这几个因素刚好跟我撞上,且被大家这样认为。但衡量一件作品的优劣,不只是要具备这样的品质。这奖项对每一个年轻艺术家来说都很重要,对我来说同样也是很大的激励。

《虚空的呼唤 之二》©胡佳艺

CULTURED:

从《冰刀》中在钢化玻璃上滑冰到《虚空的呼唤》系列中对墙体的解构,您的作品常常涉及身体与坚硬物质的对抗。这种“以柔克刚”的创作方式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思考?

胡佳艺:

可能就像您所说的,作品里身体与某个特定对象对抗的画面经常出现,《冰刀》中是这样,《铁蒺藜》《拳击》等也是如此。但要提到性别意识、身份、身体政治,我没有刻意去做出回应,有些时候甚至是在避免,害怕落入到性别符号的陷阱里。

《虚空的呼唤 之三》©胡佳艺

《虚空的呼唤》是对视觉本体的一次解构,既是物质空间层面的,也是观念层面的。

CULTURED:

在《总是来得太迟》中,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声音频率,让时间获得了质感和张力。您是如何理解时间这一“材料”的?

胡佳艺:

那段时间我经常用时钟的滴答声作为一种节奏,反复琢磨姿态、动作,把每个部分具体化。疫情后对时间的感受特别强烈,被囚禁在狭小的空间中,时间的元素非常特别地凸显出来。比如第一个动作,左手如口罩遮挡口鼻,被标记后顺时针缓慢打开,每个细节要怎么做,我会逐个仔细琢磨,如何具体的,同时有意思地把它们呈现出来。

CULTURED:

您被评价为“不善言辞、冷酷”,但作品却呈现出强大的感情力量。在当下社交媒体盛行、艺术家常常需要“表演”自己的时代,您如何保持创作的真诚性?

胡佳艺:

当下所谓“真诚”变成一种媚俗式的压迫,以前不觉得,现在会有点过敏,有时过敏到愿意接受“不真诚”。时下社交媒体对于社会的驯化让人觉得害怕,我想,我可以不那么优秀,但绝对不可以随波逐流。

1999年出生的黎佳仪有着典型的全球化成长轨迹:从甘肃到马里兰艺术学院,再到耶鲁大学,这种跨文化经历让她对“观看”这件事格外敏感。她的作品像是对日常物质世界的重新审视,让鸡蛋发光,让钢铁变成翅膀,邀请观众重新思考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黎佳仪的创作理念源于她生活的具体经历:深圳的台风。雨停之后,空气中有清新的气味,地面上是被踩碎的蜗牛尸体。“既充满生机,又带着强烈的摧毁性”,这种矛盾让她意识到,大多数事物都有这样的二重性,“它的好与坏往往是同一个东西”。

《蛋》©黎佳仪

《蛋》是一件190×105×30cm的雕塑,将鸡蛋、沙砾、刀片、LED混合在一起。鸡蛋既是生命的潜伏,也是脆弱的象征;锋利刀片既使雕塑轻盈地站立,也暗示着危险,锋利与脆弱并存,诱惑与危险交织。

《中场休息》则更直接地探索了“观看”的体验:以趋光性的昆虫为灵感,使用白色隐形眼镜限制视觉,并在面部安装触角,用5小时重新感知外部环境。这不是感官剥夺实验,而是通过“非人”的视角——一种超越日常社会身份与角色的例外状态——去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

在这个被图片淹没的时代,她想重新发现触觉、听觉和直觉的力量。 在之后的创作中,希望创造一种“位置调换”:让观众成为体验者,艺术家成为引导者。

CULTURED:

您从13组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个奖项,您认为您的作品是如何体现“与时代共振”的?

黎佳仪:

我认为,“与时代共振”是艺术家作为时代的体验者与参与者,将自己的感受以作品形象化,去诠释最真实的感触与观察。对我来说,我其实一直感兴趣的是——我们的世界是如何由我们内在的欲望构建出来的,成为我们内在欲望的显影,并且又反过来去影响我们。

《蛋》作品局部©黎佳仪

CULTURED:

您的创作核心是“重新诠释物品与身体,放大日常之物中的诱惑与危险性”。从《蛋》中将鸡蛋化作灯泡,您是如何发现并捕捉这些日常材料中潜藏的矛盾与张力的?

黎佳仪:

我觉得“如何去发现”这些东西,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带着这样的一种视角去观察。我在深圳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那里的气候经常有台风。在雨停之后,你能闻到雨后清新的气味,但同时,地面上有爬出来的大蜗牛,其中一些被行人不小心踩碎,留下蜗牛的粘液;路上也有很多被风折断的树枝。雨水把两种对立的东西混合在一起——既充满生机,又带着强烈的摧毁性。

我觉得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的好与坏往往是同一个东西,以至于我们很难说清楚对它的感受。而我想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两面性揭示出来,同时呈现在一件作品里。

CULTURED:

在《中场休息》这件5小时的行为作品中,您通过佩戴白色隐形眼镜限制视觉,只能依靠触角感知环境。这种刻意的感知剥夺和重构对您个人的艺术实践意味着什么?

《中场休息》©黎佳仪

黎佳仪:

对我来说,去设置一种环境、提出一些限制,从而创造一种脱离我们惯常状态的瞬间或时段,是我在行为表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它在于以一种“非人”的陌生方式,去重新感知自己的身体、身份、周遭与他人。

我认为,这部作品让我思考到,当我在做类似这样的行为作品时,它其实呈现的是两种不一样的体验。一种是我作为行为表演者,去亲身、切身体会到的感受;另一种则是观众在观看整个行为发生时,作为旁观者所经历的体验。而这件作品也成为了我行为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后,我想去对调这两种体验:我成为引导者,而观众成为切身的体验者。

CULTURED:

结合本次展览“试炼场”的主题,您如何看待青年艺术家在当下所面临的“试炼”?

黎佳仪:

我觉得青年艺术家在当下面临的试炼,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焦虑。外部的时间同时加速与减速,而我们因此丢失了自己的速度或节奏。我一直很喜欢《头文字D》里的一句话:藤原拓海的爸爸在他上场赛车前嘱咐他说——“因为你一直都是自己在跑,从没跟人较量过。记住,千万不要有跟人斗的心,不要跟别人比较,你要赢的是你自己。”

当我们谈“试炼场”时,首先容易想到罗马圆形斗兽场,一群人在里面角逐,最后得出百炼成钢的胜利者。但我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试炼场,除了自己以外,场上没有别人。

徐戈面对的是一个核心问题:当算法、数据、AI重新定义人类经验时,艺术还能为我们保留什么?他的回答既不是技术乐观主义,也不是怀旧式抵抗,而是一种冷静的“解剖”——将技术的运作机制转译为人能理解的视觉语言。

《接口》©徐戈

《接口》高3.5米,用金属、电线、屏幕、LED构成。它像从科幻小说中走出的庞然大物,冷峻地矗立在展览空间中。这种“去功能化”不是为了制造恐惧,而是让我们看清:我们以为在使用社交媒体,实际上却被社交媒体塑造。

他的“蛋糕系列”从2014年开始,将复杂思考浓缩在40厘米的微型空间内。每块“蛋糕”都是思想容器,承载着他对城市文化、个体境遇、技术伦理的观察。这种“微型化”策略既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也是对注意力经济的回应——在什么都要做大做炫的时代,他用最小尺度承载最深思考。

徐戈的价值在于为技术加速的时代提供“校准”可能。当ChatGPT们越来越能模仿人类语言和思维时,他的问题变得紧迫:如何在效率至上的世界里为“无用”保留空间?如何在数据驱动的决策中为直觉和情感保留位置?艺术家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构建开放的“意义场”,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理解。

CULTURED:

保时捷YAOY已经举办8年,您作为2024-2025年度的获奖者之一,如何理解这个奖项对中国青年艺术家生态的推动作用?

徐戈:

YAOY采用的“提名、群展、专家评审与最终评选”多环节机制,是一个持续的筛选和培育过程。它不像一些奖项那样止步于颁发荣誉,而是通过ART021等顶级博览会的展览机会、持续的媒体关注以及行业专家的专业评议,为艺术家提供了从“被看见”到“被认可”再到“被持续关注”的完整路径。

我觉得YAOY特别的地方在于,它鼓励艺术家在回应社会现实议题时,不失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能提出有启发性的、积极的思考维度。

CULTURED:

您的作品《接口》通过“去功能化”社交媒体、AI对话等数字工具来探讨数据异化。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您认为艺术家应该如何定位自己与技术的关系?

《接口》©徐戈

徐戈:

作品《接口》通过“去功能化”来揭示社交媒体的数据异化逻辑,艺术家可以潜入技术的“黑箱”,将其内在的机制、逻辑、偏见乃至诗意,转译为人类感官可以体验和批判的形式。我并非在拒绝技术,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让我们看清技术的本来面目,从而打破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或恐惧。

当AI日益强大,艺术家最重要的工作或许不再是炫技,而是回归并重新锚定“何以为人”。我的创作可以成为一个提问的接口:在效率至上的世界里,如何为冗余和诗意保留空间?在数据驱动的决策中,如何安置直觉与情感?

CULTURED:

从《新世界》到《保质期》,您的“蛋糕系列”将复杂的哲学思辨浓缩在40cm的物理空间内。这种“微型化”的创作策略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

《新世界》©徐戈

徐戈:

一块蛋糕计划始于2014年,四十厘米的小尺寸标准尺度创作是这次的特点,如何在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微型空间表现大的城市文化背景成为创作的挑战。在一个标准化的创作尺度内,用一种多维度的创作方法和视角去探讨问题。而问题的提出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和特定区域内去发现的。

《保质期》©徐戈

这一系列的作品从日常物的微观视角出发,提出身存环境的变迁以及我们每个人处在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遭遇。

CULTURED:

您强调“审视自我表达与公众对话之间的关系”,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您认为艺术的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徐戈:

我觉得真正的公共性,不源于题材的宏大,而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能否与无数个体产生共鸣。作品《接口》正是一个案例:它从我个人对数字生活的内省体验出发,却切中了“数据异化”这一普遍的社会症结。我认为无需为了公共性而放弃个人性,恰恰相反,最深刻的公共表达,往往根植于最真诚、最独特的个人体验。

在信息与观点爆炸的时代,艺术最珍贵的价值或许不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意义场”。艺术家的工作是打造一个精妙的“接口”,邀请公众接入、互动,并从中生成各自的理解与反思。

《看不见的人》©徐戈

“时间是一种可以拉伸的感受,速度是一种相对的感觉。自由是:可以同时加速和减速,在时间中,在历史中,在意识中。”

三位获奖艺术家用各自的方式回应着这个“试炼场”:胡佳艺用身体的对抗质疑时间的暴政,黎佳仪通过感知的变更寻找非人的视角,徐戈以技术的解构校准人性的坐标。他们不是在追求速度的胜利,而是在这个同时加速与减速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

艺术若仍有使命,便是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速度,让自身的时间重新被感知,让存在被深刻体会,在试炼场上自由驰骋。而保时捷YAOY这个平台,正是在为更多青年艺术家提供这样一个重新校准的机会,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生存节奏。

WORDS

Liora

EDITOR

Lesley、August

DESIGN

Johnny Lee

POSTED

November 15, 2025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曾... 1864年7月19日中午,湘军在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役中通过引爆埋在地道里的火药,成功攻破了天京城,宣告...
琉球独立时机已成熟!人民日报刊... 日本对琉球的统治自始至终缺乏法理基础。《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主权仅限于本土四岛,而...
中拍协:2024年全国文物艺术... 近日,在上海浦东举行的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重要活动——“第十届上海对话”高峰论坛上,中国拍卖行...
问界M9闪耀2025中国电影金... 11月15日,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举办。作为本届电影节...
贵州5岁男童被拐38年后成了福... 年过七旬,贵州遵义的葛友华和妻子,终于找到已经被拐38年的儿子葛永。 11月13日,他们通过警方线上...
原创 如...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赵云,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猛将。那么,如果让这两位武艺超群的将军进行一场单挑,...
原创 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我们常听到的说法,但大家也许会疑惑,既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才过去两千多年,为什么历史...
【2025打卡中国】淮安松弛感...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视频策划及制作:杨心怡 陈超然淮安为何让法国博主直呼“解压又松弛”?202...
浦东少年儿童化身“小小环保艺术... 11月15日,2025年世界儿童日“敢作气候担当,点亮儿童未来”创意点亮活动在东方明珠旁的浦东美术馆...
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原广州杂技... 11月15日,记者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原广州杂技团一级演员李春来同志,在广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