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及清朝时,往往会首先联想到晚清的腐败政治与慈禧太后近乎安逸的四十八载生活。此时的中国,内有太平天国之乱、义和团的骚动,外则经历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在华的侵扰。到了晚清,政府能做的多是赔款与割地这样的被迫让步,国家的主权与尊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耻辱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尽管清朝自身也有部分原因,但即便换作汉武大帝,恐怕也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这样的局势。
把清朝取代明朝视为历史上的一种进步,背后其实有更深的逻辑。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曲折却不断向上的发展。我们不应简单把清朝末年的表现与明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放在同一标准下比较。如果要评估清朝和明朝谁更具影响力,应该从人口规模入手,因为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人口就是生产力的核心量。
在明朝的鼎盛时期,人口大约达到60,545,812人;也有学者提出明朝人口峰值可能接近1.3亿,尽管这样的数字带有夸张色彩。但就算按1.3亿来推算,清朝的总人口仍然超过明朝,达到约4亿,呈现出极为迅猛的增长态势,人口增长幅度是明朝的数倍。因此,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力也应当显著提升,以支撑更大的人口规模和更广阔的社会需求。
导致明朝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雍正时期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再加上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各自的勤政与治理效率,使社会管理更加有效。除此之外,来自外国的作物传入中国,如马铃薯、玉米等,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粮食结构与耕作方式,缓解了对传统粮作物的单一依赖。由此可见,当时的民生并非简单贫困,而是在多重因素推动下呈现出改善与稳定的趋势。
为何说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进步呢?历史学家常提到,中国孕育两种文明:草原文明与汉族文明。这两种文明在历史进程中既相互壮大,又彼此分散,北方游牧民族如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等在不同阶段持续对中原构成压力,导致国家长期处在北方民族的干扰之中。
然而清朝统一天下后,基本解决了上述边疆压力,统治者不再需要时刻面对跨民族的冲突与边疆的骚乱。同时,清朝的多民族统一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社会关系的通婚与互动日益频繁,使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趋于稳定。这样的统合与融合,对中国后续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