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临终之际确实叮嘱诸葛亮要警惕马谡的缺点。虽然这番忠告在他驾鹤西去后并未立刻改变诸葛亮的用人取向,但这段话始终被后人提及,被视为潜在的警示。街亭之战的失守,常被解读为这份忠告未能在关键时刻落地的直接后果。纵观全局,诸葛亮虽以识人善任著称,然而对马谡在实战中的短板却未能及时、全面地进行评估,导致后续的军事安排出现严重漏洞,也让人们对其判断力产生反思。
一、马谡确实有些才能,只是诸葛亮把马谡用错了地方。马谡在历史记载中确实展现出不俗的谋略天赋。他在南征孟获的战役中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思路,强调以心理战和策略部署取胜,从而在平定南蛮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北伐阶段,马谡又据称提出反间之计,意在动摇敌方高层,曾一度令司马懿产生动摇与不稳定,显示出他具备对局势进行高层次博弈的能力。然而,这些成就主要停留在谋略层面,真正的军事指挥、兵力调度、地形判断、前线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却难以称道,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九地篇、地形篇等军事著作中的核心要义。
二、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不比平常。在不少史料的描写里,诸葛亮对马谡的倚重程度确实超出一般人对同僚的理解。刘备临终前的叮嘱,似乎隐含着一种对两人关系走向的预判:若诸葛亮日后继续重用马谡,极可能在关键时刻让他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因此才以遗言方式提醒,以防止这段关系被外人误解或被权力斗争所利用。这也使得后世对马谡在军政体系中的定位更加复杂——既是备受器重的谋士,又是可能成为纲纪漏洞的关键人物。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外界看来,显然不仅仅是师徒那么简单,更多地带着信任、试探与共同承载大局的默契。
三、马谡符合诸葛亮的用人准则。马谡是随同刘备、从荆州一路跟随到蜀地的老将,随着刘备入川后,诸葛亮的用人方针很自然地以荆州的经验与资源为核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马谡的优先考虑。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确有意把目光投向新秀,以扩展军政班底,而马谡就是他首先打量与考察的对象之一。就街亭之战本身而言,防守的难度并非不可克服,即便是在正面作战与营地布阵方面,若把握得当,仍有抵挡和维持局势的机会。遗憾的是,马谡错失了这一本可成就事业的良机,未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判断力和指挥才能,使得防线最终崩解。这也反映出诸葛亮在用人上的一次矛盾:他既看重马谡的谋略潜力,又未能在实战与地理判断方面完全契合赖以成事的用人标准,导致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在战场上未能兑现他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