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位于上郡的秦军大营,天色渐暗,一位使者骑马疾驰而至,手中捧着秦始皇的圣旨。他在营地中大声宣读,声音如同重锤敲击每个人的心:“扶苏、蒙恬,十余年所布置的兵力虽多,却毫无进展。你们不仅未能为国家带来战功,反而在背后议论我,贬损朝廷!扶苏作为儿子不孝,蒙恬作为大将不忠,命令二人赐死!”使者的话如同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每一名将士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迫。
扶苏听闻后,心情复杂,心头的痛楚难以言喻。他默默地接过圣旨,心中犹如刀割,最终做出了决断,准备自尽。然而,蒙恬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立刻上前劝阻,语气坚决且不容忽视:“陛下还在外征未归,太子之位未定。我们带着30万大军,肩负着国家重任,岂能因一个使者之言就草率决定生死?或许这其中另有隐情,若不确认清楚,岂不白白送命?”他的话语充满理智和深思,但扶苏却已经被命运逼得无路可走,轻声道:“父亲要我死,又有何值得确认的?”随即,他毅然拔剑自尽。
扶苏为何在此刻没有选择反抗?他为何在面临生死之际毫无丝毫挣扎,急于自尽呢?扶苏和蒙恬虽掌控着大秦的长城防线多年,拥有强大的军力,但他们知道,秦国的军制体系牢不可破。皇权与军权三位一体,玺、符、节三者合一才能调兵遣将。特别是“御玺”上的文字直接决定了兵权,虎符则是唯一合法的调兵凭证。而节则作为通行证,只有持节者才能通行各关隘,快速调度兵力。
曾经,权势滔天的嫪毐和赵太后也曾企图通过篡权来颠覆这一体系,伪造御玺并试图发动政变,但最终未能成功。当时,尽管秦王嬴政年幼,未亲政,权力尚未完全掌握,嫪毐依然被推翻并处死。即使在众人支持下,事已至此,反抗者仍然不得善终。如今,扶苏和蒙恬面临的情况虽然更为复杂,但依旧无法轻易挑战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
在这厚重的权力体系面前,扶苏和蒙恬能够立即反抗吗?虽然他们身居高位,掌握着大秦军队的部分实权,但在当前的局势下,贸然行动必然会陷入更大的困境。即便他们心有不甘,也只能屈从于已成定局的命运。
然而,历史的轨迹并非一成不变,若果真有勇气和力量打破规矩,结果或许会截然不同。扶苏之死并非完全无望反抗的结局,蒙恬此后曾多次请求复审,但始终未能得到有力回应。即便他在被囚禁期间,他深知自己的军功与地位足以挑战现有权力体系,但他选择了忍耐,并为先王、先祖的荣耀和恩德留下余地,避免直接对抗。
扶苏与蒙恬三代为将,军中有深厚的威望和影响力。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以仁德而闻名,他的死,意味着大秦失去了一个潜在的稳定者。如果他能顺利继位,或许能够成为一位守成之主,将国家引导向更加安定的未来。然而,扶苏在权力斗争面前显得过于软弱,甚至是逃避责任的选择。最终,扶苏的死与大秦帝国的衰亡如影随形,历史的车轮驶向了“二世而亡”的悲剧结局。
如果扶苏能听从蒙恬的建议,等待时机,审慎行事,或许可以揭开真相,并组织一场反抗。但他最终选择了急于赴死,这种“温良恭检让”的态度,尽管表现了个人的仁德,却也显得软弱,未能承担起作为帝王继承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