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的秋天,远在千里之外的塞外草原上,明英宗朱祁镇正躺在蒙古包里,枕着硬邦邦的毡子,耳边是瓦剌骑兵粗重的喊声。
这位曾自诩“大明战神”的年轻皇帝,终于在土木堡的惨败中明白,御驾亲征,并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能玩的事。五十万大军没了,连最亲近的太监王振也被樊忠一锤打死。
就在这个关头,朱祁钰被命运推到前台。22岁的郕王原本是个闲散王爷,谁料一夜之间,竟坐上了皇位。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北京城的文官们正经历人生最惊心动魄的“通宵加班”。战报传来,五十万大军全灭,留守的户部尚书金濂当场瘫倒在地,六部衙门一片死寂。
郕王朱祁钰坐在府里,正不紧不慢地打发时间。突然,于谦带着“监国”的诏书站到他面前,这个从没想过要当皇帝的人,完全懵了神。
可历史没留给他适应期,九月初六,群臣跪在宫门外哭喊,请太后立朱祁钰为帝。最终,他硬着头皮坐上了龙椅。
问题是,这个新皇帝连奏章都不会批。北京城防御账面上只有两万老弱残兵,粮仓里的粮食只够半个月,箭矢更是要拆房梁现造。
朱祁钰就这么在于谦的扶着下,开了一场“保卫京师”的誓师大会。
与此同时,远在草原上的朱祁镇日子过得意外悠闲。也先对这个俘虏皇帝出奇的“宠爱”,带着他到处巡游。
《北征事迹》里记载,他不仅学会了蒙古语,还和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结成了“好安达”,每月还能往家里寄封“平安信”。
景泰元年八月,当杨善把朱祁镇接回时,他干脆让哥哥在安定门外站了两个小时,然后直接送进南宫,关上门,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涯。
自那之后,朱祁钰的龙椅坐得越来越不安稳。夜里常梦见朱祁镇站在乾清宫外,月光下的影子细长狰狞。
他翻动那些弹劾于谦的奏折,仿佛那纸上的字能压住心里的不安。
为了稳固皇位,朱祁钰花了不少心思。先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亲儿子朱见济,可不到一年,小太子便夭折。
据《明史》记载,他痛哭了一整天,却没意识到,群臣早已开始悄悄翻《续资治通鉴纲目》里的“宋太宗故事”,暗暗琢磨接下来的变局。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朱祁钰病情加重,咳出的痰里带着血。
石亨嗅到了机会,这个曾经支持过景泰的武将,拉上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翻进南宫,把软禁七年的朱祁镇“救”了出来。
救驾队伍在东华门被拦,徐有贞随口说了一句:“给皇上送宵夜的!”守门官看着这群拎着斧头的“外卖员”,竟真的放行了。
等他们敲响奉天殿的景阳钟时,早朝的大臣们还以为是皇帝病情好转。
奇怪的是,这场“夺门之变”发生时,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原因并不复杂,景泰三年废太子之事,早已让他的支持率跌到谷底。
那年,林聪等给事中的联名反对奏章堆得三尺高,可他就是不肯复立朱见深。儿子夭折后,继承人问题彻底悬空。
文官集团本就人心惶惶,景泰朝六年间换了二十三个尚书,人人自危。到最后,他们心里都明白,这个皇帝没继承人,身体也撑不住了,跟着他只会陪葬。
于是,当南宫的门被撬开时,所有人选择了静观其变。
至于于谦,他输在太懂规矩。消息传来时,他整理好衣冠,淡淡地说:“皇子尚在,藩王何名?”这话在史书里是骨气,在权力场上却是致命伤。在这场博弈里,讲理的人,永远斗不过玩阴的。
8年的皇帝生涯,就这样在一声钟响里收场。朱祁钰的故事像一出荒诞剧,从被推上台到被人架下台,全程都没真正掌握过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