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时,许多人曾幻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让曹操取代袁绍成为盟主,他们能否成功灭掉董卓?然而,答案并不乐观,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首先,我们可以从曹操的身份和位置入手。曹操在当时的地位是骁骑校尉,类似于现在的师长或旅长,这个职位显然远低于其他诸侯。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参与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包括了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等人。曹操仅仅是一个军官,并且不具备可以与这些地方霸主对等的影响力。比如冀州牧韩馥,他拥有极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而刘岱更是皇族出身,拥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尊贵的身份。袁绍和袁术以“四世三公”自诩,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代,陶谦也是一州之主。曹操虽有雄图之志,但其身份和背景难以让他获得其他诸侯的认同和支持,尤其是他出生于宦官之家,这使得其他诸侯对他产生极大的排斥感,毕竟没有人愿意让一个宦官之后成为自己的领袖。
即便曹操能够借某些政治手段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依然无法获得胜利。第一,尽管十八路诸侯看起来力量强大,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反而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战力。历史上就有许多例证表明,他们在行动上的分歧往往影响整个军事战略的执行。例如,孙坚在前线奋力拼杀时,袁术为了自身利益,竟然不惜断绝孙坚的粮草供应,导致孙坚面临困境。而在追击董卓的过程中,曹操独自行动,几乎被西凉大将徐荣击败,其他诸侯对其并未提供实际支援。各路诸侯大多数时候在后方观望,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战斗中来,无法共同发力对抗强敌。面对这种分裂的局面,想要战胜董卓显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十八路诸侯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忠诚于汉室的呢?这点非常关键。即使刘岱作为皇族出身,理论上应当支持汉室,但其他诸侯的态度并不一致。许多人在动乱的局势中反而看到了自身的机会,他们并不在乎汉室是否会继续存在。对于这些地方势力而言,战乱为他们提供了扩张权力的机会,甚至他们希望看到更加动荡的局面,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成为称霸一方的“土皇帝”。换句话说,乱世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要扶持汉室的理由。
第三,董卓的西凉军从战斗力上来看,远超十八路诸侯的军队。董卓麾下的军队大多数是羌族人,这些士兵自小便习惯骑马射箭,战斗力堪称一流。而十八路诸侯的联军大多是临时拼凑的,训练不足,战斗力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董卓的军队在战场上自然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即便他们有数量上的优势,战斗力的差距也很难弥补。
最后,即便曹操成为了盟主,是否能够真正指挥十八路诸侯呢?很难说。前文提到,曹操作为宦官之后,难以获得其他诸侯的尊重。加上各路诸侯大多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自尊心,谁会心甘情愿地听命于曹操?这种情况下,曹操如何能在指挥体系混乱的情况下取得有效的胜利?
综上所述,基于曹操的身份、诸侯之间的内部分裂、各自的利益矛盾以及军事力量的不平衡,纵使曹操成为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想要战胜董卓依然困难重重,最终也难以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