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的烽烟中,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百姓苦难。许多人把命运扛在肩上,试图在混乱的时代里书写自己的英雄篇章。也有不少人真正留下了灿烂的印记,他们的经历被后人传诵。关羽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尽管他所处的阵营没有最终统一中原,但其超群的武艺、坚定的气节和广被称颂的仁义之名,成为历代人们追慕的楷模,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灭的形象。
众人对关羽的记忆,往往聚焦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千里走单骑的英勇、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的惊艳、义释曹操的慷慨。那些故事已广为流传,因此今天我们不再单纯从军事传奇切入,而要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他——他的官职。我们清楚他最终的封号是汉寿亭侯,这个职位究竟有多大分量,也值得仔细考验。
其实,汉寿亭侯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这是他服务于汉寿一带的亭侯名号;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他在这个地域制度的控制权。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汉寿亭侯意味着关羽拥有对该地的赋税征收与使用权限,仿佛汉寿的土地、人口与收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落入他的掌控之中。
就汉朝的爵制而言,分为两等四级的体系相对清晰,王侯属于两等,县、乡、亭则并列为三级。一般来说,王的等级只有一个,常常授予皇家子嗣;但建国初期的功臣则有例外,例如刘备在开国之初便被封为七个异姓王,以彰显其功劳。
进入汉末时期,人们普遍对侯的封赏高度重视,“非军功不封侯”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正因如此,关羽最初投奔曹操之时,虽然曹公对他十分器重,但只是任命他为偏将军之职。直到关羽在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等战功卓著之际,曹操才进呈奏折,请求封其为汉寿亭侯,赋予更高的尊位与待遇。
著名学者阎步克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中指出,中国的官阶体系具有一种“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品式结构”。
也就是说,当时的官位体系不是单一的等级,而是由二十等爵与相应的禄秩共同构成,禄秩则以“若干石”来计量俷。换句话说,同样的职位在不同的官府也可能得到不同的薪水水平,例如同在一体系的千石县令、六百石县令、四百石县长都可能并存。
就关羽的偏将军之职而言,其待遇大致与汉昌太守处在同一等级,也就是说他的年俸大略在两千石的水平。
在那个时代,一斗相当于今天的一斤,两千石的俸禄相当于两万斤粮食,约等于60亩地的年产量。这一数字与如今的省部级官员在一定尺度上相当,足以体现他在土地产出与物资供给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才干与人品真心欣赏,愿意将他安置在一个相对稳妥、待遇可观的职位上,授以侯的封号,并给予他可观的薪资。这种优待很可能成为后来关羽对曹操心中友恩的印记之一。
也正因如此,这份知遇之恩在关羽后来的历史选择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当他在政治上与曹操并立于不同的阵营时,依然愿意以对方曾经的栽培与信任为念,选择维护忠义,成为他难以跨越的情感羁绊。或许正是这段情感纠葛,促使他最终在战乱中保持自己的尺度与底线。
资料来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