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意思是秦始皇之前,秦国经过六代君王接力式的努力,终于“灭二周而亡诸侯”,完成了霸业奠基的过程。这里所谓的“六世”,实际上是指六代人、七位君王,他们分别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以及最终的统一者秦始皇(嬴政)。其中,秦武王与秦昭襄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此严格来说是“六代七王”。
近年来热播的历史剧《大秦赋》,重现了秦国后四位君主的风采。然而,在这四位君主中,有一人命运最为悲惨。他等待了整整五十四年,终于登上梦寐以求的王位,却仅仅三天便猝然离世,此人便是秦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嬴柱。虽然他在位时间极短,但其执掌国事的十个月加三天里,却留下了关乎秦国长远发展的四大贡献。要理解他的经历,就必须从他的父亲秦昭襄王说起。
秦惠文王嬴驷去世后,其嫡子秦武王嬴荡即位。武王以力大闻名,妄图举起周天子的巨鼎,结果意外被鼎压死,震惊了朝野。随后,在宣太后与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当时被扣押在赵国为质的庶子嬴稷被迎回并立为秦王,这便是后来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的母亲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芈八子,即宣太后。秦昭襄王少年登基,却长期受母亲和“四贵”(魏冉、芈戎、嬴悝、嬴巿)的压制,直至遇到范睢才逐渐掌控实权。然而,他亲政之时已近花甲,之前的四十余年几乎都郁郁不得志,这种压抑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嗣。
秦昭襄王的长子嬴倬早年被立为太子,却被迫送往魏国做人质,最终客死他乡。而次子嬴柱自幼见证父亲的谨慎与挣扎,因此养成了内敛、低调的性格。他被封为安国君,后来因兄长早逝被立为太子。然而,秦昭襄王对来之不易的权力极度谨慎,对太子始终心存防范。嬴柱在朝中虽为储君,却常遭父亲敲打和丞相范睢等人的压制,这让他在太子位上如履薄冰。幸得妻子华阳夫人时常安抚扶持,他才得以平稳度日。
在父亲的漫长在位期间,嬴柱先是做了三十八年的“忍耐王孙”,又做了十五年的“煎熬太子”。等到秦昭襄王去世,他以太子身份代理国政十个月,竭力维持朝局稳定。终于在公元前250年十月,嬴柱正式即位为秦王,成为秦孝文王。五十四年的等待终于换来登基的一刻,他也终于挺直了腰杆。遗憾的是,命运弄人,他仅在位三日便骤然离世,成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君王。其死因众说纷纭,有说因病体虚弱而逝,有说因心情激动导致猝死,更有传闻称吕不韦暗中下手,以图让嬴子楚尽快继位。
尽管仅仅当了三天秦王,但秦孝文王在之前的十个月摄政期间,仍然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功绩。《史记》记载他有四大举措:其一,宣布大赦,释放大量囚犯,缓和了秦国长期积压的矛盾;其二,修复先王功臣,厚待宗室亲眷,弥补秦昭襄王对功臣与宗族的打压,增强了内部凝聚力;其三,下令废除劳民伤财的苑囿,以体恤百姓,改善民生;其四,最关键的一点是,他采纳华阳夫人之议,立庶子嬴异人为太子。此人便是后来登基的秦庄襄王,其子正是日后横扫六合的秦始皇嬴政。
综上所述,秦孝文王虽然只做了“三日之君”,但在位期间的仁政与决策,却对秦国的国力发展与未来的统一大业起到了深远影响。他短暂的一生,既充满压抑与等待,也因关键时刻的正确抉择而流芳百世。可以说,正是这位“三日之王”,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默默奠定了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