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自古就流传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句话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明代的刘伯温并列,似乎将两人看作不同朝代中最杰出的谋臣。诸葛亮虽才智超群,辅佐刘备稳固了蜀汉政权,但终其一生未能实现中原大统一。而刘伯温则在朱元璋的治下,帮助完成了统一大业,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功绩似乎比诸葛亮更胜一筹。
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更是五彩斑斓,民间往往赋予他超凡的智慧。据说他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还深谙奇门遁甲等玄妙之术,能够预知吉凶祸福。他聪明机敏,善于运筹帷幄,因此常被人们描绘得几乎近乎神仙。然而,当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只被授予“诚意伯”一职,排在众多开国功臣的最后一位。朱元璋在这一年册封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刘伯温却仅是其中地位最低的。这一结果与人们心目中那位“神机妙算”的奇才形象相去甚远,令人疑惑:为何刘伯温的封赏如此低微?
若追根溯源,原因在于刘伯温并非真的拥有传说中那般神通广大。他的确为明朝的建立贡献了计策,但实际功劳并不足以与身经百战的开国武将相比。刘伯温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浙江温州文成一带。他自幼聪慧,很早便展露才华,后来中进士,进入元朝仕途。根据《明史》记载,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尤其擅长天文历法与谶纬预测,这也使得人们常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攻克金华,听闻刘伯温声名,遂以重礼相邀。在孙炎的举荐下,刘伯温终于加入明军,并为朱元璋献上十八条时局建议。
朱元璋深知谋臣的重要性,特地为刘伯温建礼贤馆,待遇极高。刘伯温为他制定战略,主张先灭陈友谅,再图张士诚,待江南平定后再挥师北上。朱元璋采纳其建议,最终完成了大明的统一大业。然而,若从客观角度评估,刘伯温虽有贡献,却不及徐达、冯胜等人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也不如李善长在政务与后勤方面的统筹有力。多数时候,他只是幕后谋划之人,因此只授予伯爵,并非不合理。
另一层原因在于资历较浅。刘伯温直到1360年才归顺朱元璋,之前长期在元朝任职。若从入仕明军算起,到洪武四年(1371年)被赐还乡,不过十年左右。与许多自朱元璋起兵便追随的淮西功臣相比,他的资历自然不够深厚,因此地位靠后也在情理之中。
更深层次的矛盾则源于权力斗争。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时,主张用严刑峻法整顿朝政,积极鼓励检举弹劾,因此得罪了不少开国元勋。他与李善长等淮西派大臣关系紧张,而朱元璋又更信任与自己出身相同的淮西集团。相比之下,刘伯温与宋濂等浙东人士自然处于弱势。这种党派之争,使得刘伯温的仕途举步维艰。
李善长更是推举胡惟庸为相,而胡惟庸后来不断排挤刘伯温,甚至曾剥夺其俸禄。刘伯温虽心生恐惧,亲自进京请罪,但仍难逃被孤立的命运。最终,他因服用了胡惟庸所赐的药物而猝然去世。由此可见,他之所以封爵低微,并非单纯因功劳有限,更在于政治派系的较量中落了下风。刘伯温被后世称作“明代诸葛”,更多是因其传奇色彩与超凡智慧的象征意义,而非实际的权力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