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1793—1867)是清朝晚期的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重臣,他出生在花县华岭(今广州市花都区)。他自幼聪慧好学,二十岁时便顺利考取秀才,二十七岁时更是成功中举。到了四十岁那一年,他在恩科考试中获得第60名,最终在殿试中考中二甲第27名,直接进入钦点的翰林院,担任庶吉士。这一连串的仕途成就,不仅彰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也为他在仕途上的辉煌奠定了基础。骆秉章在清代政坛上声名显赫,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和沈葆桢并列,被誉为“晚清八大名臣”。在历史与民间传说中,他的事迹广泛流传,其中“稽查银库案”以及“骆氏大联欢”等典故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相传在花县西南部的骆村、大涡、华岭、横岗、莲塘,以及毗邻三水县的五指班和龙眼园村,因骆姓族人众多,被称作“骆姓七庄”。族人们代代相传着一首民谣,这首歌谣以轻快的语调描绘了骆秉章高中后的欢腾场面,歌词中唱到:“骆村举人华岭中,莲塘拜祖逞英雄。五指龙园烂衫都当尽,横岗大涡倒晒一山松。”这段民谣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骆秉章中举的庆贺与家族荣光的凝结。族人们为此不惜变卖家产,筹办盛大的庆功宴,热闹非凡的场景由此在当地被称为“骆氏大联欢”。这一故事也形象展现了家族团结与荣耀的象征。
在追溯骆秉章的历史时,除了文字记载,实物遗存也极为重要。近日作者在一次周末聚会中,偶然闯入友人茶室,意外见到一块由骆秉章亲自赠出的牌匾。出于对花县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作者特意撰写此文,以此作为研究骆秉章的一个珍贵实物线索。此匾以杉木为材,表面髹以红漆,但因年代久远,漆面已有斑驳剥落之处,透露出岁月的苍凉感。正面雕刻着繁体阴刻字“椿荫萱荣”,右侧详细记录了骆秉章的头衔与官职:进士出身,获赐轻都尉,历任右都察院御史、太子太保,曾任湖南督办防务兼巡抚事,后晋升三级,并署名“愚外甥骆秉章”。而左侧文字则表明此匾是赠予其姑丈邹世元与姑母骆老安人的祝寿礼物,庆贺他们夫妇共迎八十大寿,立于同治四年乙丑冬月吉日。
这块匾的收藏者亦姓骆,现居赤坭。他与此匾的缘分颇为奇特,几年前游览古城时偶然发现了它。因自幼耳濡目染,常听长辈讲述骆秉章的事迹,他在第一眼见到此匾时便心生亲切与敬重。几番讨价还价后,古董商得知买家同姓骆氏,感慨万分,最终欣然成交,并认为这块匾算是“物归原主”。
从匾额文字推断,该匾立于1865年,是骆秉章为其姑丈邹世元祝寿所赠。彼时骆秉章已年届七十三,而其姑母八十,推算下来两人年龄仅相差八岁,颇令人感叹。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对骆秉章家族关系的了解,也为研究其家族脉络提供了确凿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匾额所用的杉木并非樟木、坤甸木等珍贵木材。为何身居高位的骆秉章选择这种较为普通的木料,至今仍存疑问。此外,关于此匾的真伪考证、骆秉章父亲的兄弟姐妹数量、邹世元的身份与籍贯等问题,依然悬而未解。这些谜团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也让这块匾充满了历史探秘的魅力。或许,随着更多史料或实物的出现,我们终将能够揭开这些谜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