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国姓毫无疑问是“朱”,但在历史记载中,为什么会出现“赐姓郑”的情况,从而让人误以为“郑”才是国姓?这其实涉及到两个关键人物——郑和与郑成功。由于他们的经历常被后世混淆,因此才让人产生了误解。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理清其中的因果与细节。
首先来看郑和。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本是明军攻克云南时俘获的战俘。由于遭遇宫刑,他成为燕王朱棣的亲信太监。靖难之役后,朱棣成功夺位称帝,郑和因忠心耿耿,逐渐受到重用,甚至在战争与政务中屡屡展现谋略与胆识。根据《明史》记载,朱棣赏识他的才干,特地赐予他“郑”姓,自此他才被称为“郑和”。但这里要注意,“赐姓”与“赐国姓”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单纯给某人换个姓氏,体现皇帝的恩宠;而后者则是将“朱”姓这种象征皇室血脉与大明正统的姓氏赐予臣子。显然,郑和得到的只是“郑”姓,而不是国姓。
再来看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是明末最著名的抗清名将之一,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明朝在1644年因北京失陷而灭亡后,南明政权相继在江南与福建建立。其中,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史称“隆武帝”。值得注意的是,这位隆武帝本身势单力薄,无兵无财,只能依靠皇室血统来号召天下。而他能够坐上皇位,主要依靠的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郑芝龙当时号称“海上霸主”,不仅是东南沿海的巨商,更是掌握强大水师的海上枭雄。正因为有郑家的全力支持,隆武帝才得以在乱世中登基。
为了稳固与郑氏家族的关系,隆武帝特地将国姓“朱”赐给郑森,并为其改名为“成功”。《明季南略》明确记载了这一事件:“隆武赐国姓,改名成功。”由此,郑成功实际上在当时应被称为“朱成功”。然而,后人多仍以其本姓相称,习惯性地叫他“郑成功”。这种称呼逐渐深入人心,甚至让部分人误以为他得到的国姓就是“郑”。实际上,他真正获得的国姓是“朱”。
综上所述,明朝的国姓始终是“朱”。郑和的“郑”,仅仅是朱棣赐予的一般姓氏,不涉及“国姓”;而郑成功虽然原本姓郑,但确实被隆武帝赐予了国姓“朱”,改名“成功”。只不过因为历史上的称谓习惯,人们才会误认为他被赐姓“郑”。换言之,所谓“赐国姓郑”其实是对史实的误解。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南略》
总字数:约5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