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韩复渠在济南的表现,一直是争议焦点。有人认为他放弃济南不战而逃,罪无可恕,最终被军法处置是咎由自取;也有人替他喊冤,认为以当时的形势,就连南京都守不住,济南更不可能坚守,韩复渠死得冤枉。事实究竟如何?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济南虽难守,但韩复渠仍旧有机会抵抗,而他放弃抵抗、一路后撤,才是真正的关键问题。
当时,韩复渠的兵力并非处于绝对劣势。作为第3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他手中有约10万人马,包括5个步兵师、1个手枪旅、1个重炮旅、2个山炮团和1个重迫击炮团。而进攻济南的日军,仅有第10师团与本川旅团,总计三万余人。表面上看,我军兵力占优,但问题在于装备与训练的巨大差距。日军第10师团是王牌部队,配备了装甲与重炮,战斗素质远胜杂牌国军。冈村宁次曾言,抗战时期若对阵1万中国军队,日军只需3800人即可稳操胜券,这句话充分说明差距的残酷现实。
即便如此,济南仍非完全不可守。首先,地形条件极具优势。济南北依黄河,南靠泰山,形成天然屏障。尤其是南部丘陵地区,如能把重炮部署在千佛山等制高点,完全可以对渡河日军进行有效压制。再加上11月气候严寒,黄河下游开始结冰,大部队无法顺利渡河,日军补给与行动都会受到限制。更关键的是,彼时日军主力分散在上海、南京等战场,华北兵力吃紧,持续攻势能力有限。事实上,日军也曾考虑推迟到第二年春季再进攻济南。这些条件,给了韩复渠守城和迟滞敌军的机会。
然而,国军一贯的痼疾又一次暴露。守城的核心在于火力,尤其是重炮。韩复渠清楚这一点,特意向李宗仁申请30门重炮,李宗仁当即批准调拨,可蒋介石却将这支炮兵旅收回,交给了嫡系部队。失去了最关键的重炮火力,济南守军面对日军猛烈炮击和空袭时只能被动挨打,士气迅速崩溃。韩复渠辩解称“无炮难守”,虽然有推卸责任之嫌,但也并非毫无根据。
然而,韩复渠真正的问题出现在济南失守之后。战区原本的作战方针是:若济南失守,部队应逐次向莱芜、泰安、大汶口等地转移,利用鲁中山区复杂地形迟滞日军,配合增援部队在兖州与敌决战。此时的地势甚至比南线淮河流域更有利,完全可以仿效张自忠等部“正面阻击、侧背袭击”的战法,牵制日军。然而,韩复渠选择了全面退却,未作有效抵抗。他不仅放弃了济南,更放弃了泰安、兖州与运河防线,导致山东大片土地在短短二十天内沦陷,直接破坏了徐州会战的整体部署。
蒋介石与李宗仁一度仍寄希望于韩能在运河防线坚守,电报中称他“久镇齐鲁,必能再励将士”,语气中甚至带着劝慰和恳求。但韩复渠依旧一味逃跑,不仅丢掉了黄河天险,更将整个鲁中防线拱手让人。最终,济南失守不仅是城市的沦陷,更是国军战略全局的巨大挫败。
综上所述,济南确实难以坚守,韩复渠单纯因失守济南而受罚,似乎有些冤屈。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他在济南之后仍有充分条件组织抵抗,却选择一泻千里,丢失大片土地,致使国军在山东全面溃败。这才是他被视为“民族罪人”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丢济南不全怪他,但其后不战而逃,却是无法开脱的重大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