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秦军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在一个晴空万里的广阔平原上展开阵型对峙,且两军规模完全相等,那么秦军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将显得非常渺茫。不过,假若亚历山大继续推进他的东征之旅,那么他派出的东征军队势必会遭遇灭顶之灾,而中国则会因此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即马其顿族。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始于公元前334年,结束于公元前324年,而这一时期正好是秦国秦惠文王统治的年代,正是芈月的夫君。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日渐强盛,正处于上升期。面对亚历山大的东征,秦国的统治者们自然会对这一威胁保持警惕,而亚历山大的军队要想抵达秦国,势必需要越过无数艰难的障碍。
首先,亚历山大的东征大军不得不面对中国西部的各个少数民族。在当时,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散乱,难以统一作战。再加上,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为了应对匈奴的义渠部而饱受煎熬,最终是靠着芈月的智谋,亲手击杀了义渠王,才使得义渠部落得以平息。由此可见,地形和人种的复杂性对亚历山大的军队增加了许多难度。
此外,亚历山大大军还将遭遇广袤的沙漠、荒凉的戈壁和高海拔的高原地带。秦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日的陕西和甘肃地区,若想从西方抵达此地,亚历山大大军必须走过丝绸之路,经历茫茫的沙海;或者是跨越艰苦的青藏高原,那里荒凉与贫瘠让人心生畏惧。如果得不到当地游牧民族的支持和帮助,这支浩浩荡荡的东征军队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生存得以维持都是问题。
再者,亚历山大大军的制胜法宝便是马其顿方阵。在那个时代,这种阵型的正面几乎无敌。然而,秦国当时的戈矛长度较短,无法与马其顿方阵的长矛相抗衡,同时,秦弩要发挥它的威力,也需要在相对较近的距离进行有效打击。在正面交锋中,秦军的劣势显而易见,因此必须运用智慧而不是单纯力量来取胜。
秦国的人才济济,魏章、司马错、公孙衍、张仪、樗里疾等杰出人物的智谋,完全可以迅速识破马其顿方阵的弱点。马其顿方阵的薄弱环节和其强大之处同样显而易见——侧翼相当脆弱,一旦受到集中攻击,必然会导致阵型的崩溃。在秦国的西部,正好有高原、山地和丘陵等利于制造伏击的地形,只需在非平原地带扎营,封锁住亚历山大大军的路径,待到雨雾大风之际发起突袭,那时亚历山大大军恐怕就难以再返回故里。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遭遇战败,那么无疑他将再也无法穿越那险峻的高原和广袤的沙漠,更无法逃避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围攻,只能在这块神秘的东方土地上葬身。这样的情境不仅预示着亚历山大军队的灭亡,也将为中国历史增添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