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古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都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产业与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看过北京地图的人往往能感受到它的方正格局:城墙圈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城池,街道笔直而干净,路与路之间的交汇多是直角,呈现出清晰、有序的网格美感。
另外,北京的城门数量相当可观。古代城池被划分为内城、外城与皇城三个层次,各自设置了专门的城门以便防守与通行。内城共有九扇城门,分别是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德胜门和安定门;外城则有七座城门,依次是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和广安门;而皇城则设有四扇大门,分别是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和地安门。这么多城门汇聚成一种独特的城门文化,成为北京历史风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今天这组老照片取自晚清时期,生动记录了北京城门的魅力与风貌。下面,我们就逐一走近这些历史门扉,一同感受它们的气质与故事吧!
前门,也称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恰好位于城市南北中轴线上。它的规模大而端庄,城门的造型与轮廓显得非常整齐优雅。现存的只有城楼与箭楼,成为北京城内保护相对完整的唯一一座城门,承载着众多历史瞬间的记忆。
图中的晚清时期是崇文门。崇文门民间俗称哈德门,属于京师九门之列,历经岁月更迭,仍在城墙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周边往来车马如织,气息依旧。
图示的是晚清时期的大清门。大清门是北京故宫皇城的南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改名为“大清门”,民国时期又改名为中华门。它处在北京中轴线上,是明清两朝的国门,通常只有在重要典礼或节日才会开启。经历战乱与风雨,如今的姿态已难以完整重现,昔日的宏伟踪影也成了历史的记忆。
图中展示的是晚清时期的东华门。东华门的始建可追溯至明代永乐十八年,作为历史悠久的城门之一,它曾经守望着京城的日出日落,承载着无数官民往来与军备交汇的场景,见证了城市的沧桑与变迁。
图为清朝末年的东直门。东直门的城楼于1969年拆除,之后在原址东侧架设了一座跨越的交通桥,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周边再也少不了东直门地铁站与东直门长途汽车站,繁忙的流线让这座门再现着城市现代化的节拍。
另一张画面则呈现晚清时期西直门的箭楼、瓮城与城楼的完整结构。三者共同构成了西直门的防御体系,箭楼用于前线观瞭与箭射,瓮城则作为防守缝隙的缓冲区,城楼则是指挥与瞭望的要点,展示了古代城门的综合防御功能。
图中可见1901年的德胜门城楼西南面。德胜门作为京城的重要门户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多次承担着军事与行政交汇的任务。照片所呈现的西南角度,让人得以窥见城门立面的气势与岁月的痕迹。
最后一段呈现安定门城楼南面的街景。画面的街巷与店铺若隐若现,繁忙的市井气息与城墙相映成趣,安定门的南侧街景成为研究古城日常活动的重要参照,记录着居民生活的温度与城市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