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世界范围内君主制的衰落与崩溃。回顾19世纪,君主制国家几乎是全球政治的主流,王权似乎不可动摇。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冲击后,大量曾经显赫一时的君主制政权走向终结。一战前后,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相继覆灭;二战前后,越南的大南帝国、意大利王国也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王权在战争的炮火和现代化浪潮中节节败退。
一般来说,君主失去权力后,往往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流亡海外,以求保全性命和尊严,例如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就是典型,他在退位后旅居国外。另一种则是丧命于政治风暴中,如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革命中全家被处决。然而,中国的宣统帝溥仪在逊位之后,却没有远走他乡,而是长期留在国内。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一、逊清朝廷与北洋政府的特殊关系
1912年2月,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正式颁布诏书,宣布逊位,清王朝自此谢幕。但这场朝代更替与中国历史上以往的王朝更替有着本质不同。因为在溥仪宣布退位之前,南方革命党人已经建立了中华民国,而北方则依然掌握在清廷及其军队手中。退位之后,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迅速接管北方政权,将其更名为中华民国。表面上,南北双方的国号一致,但其渊源与权力基础却完全不同。
起初,中华民国甚至出现了南北两个临时大总统的局面,直至双方妥协,由袁世凯出任唯一的临时大总统,并通过精心的政治运作成为正式大总统。通常认为,这一刻标志着“北洋民国”的正式登场。与此同时,清朝虽然名义上灭亡,但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民国政府承诺给予宣统帝丰厚的年俸,允许其继续保有皇帝的尊号,并居住在紫禁城,过着表面尊贵、实际受控的生活。因此,历史学界将这一阶段称为“逊清小朝廷”。
逊清小朝廷与北洋政府的关系微妙。大量清朝遗老遗少仍怀复辟之梦,暗中策划复辟活动,而北洋当局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默认态度,只要不付诸实际行动,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一旦触及底线,北洋政府便会毫不犹豫地讨伐。例如1917年张勋复辟,拥立溥仪重登皇位,虽轰动一时,却很快被北洋军镇压。
二、溥仪的抉择与命运
宣统帝退位时年仅六岁,虽然名义上仍是帝国的象征,但作为一个稚嫩的孩童,他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更无法影响历史的走向。等到1917年张勋复辟时,溥仪不过十二三岁,虽有复辟名义,却仍是被动的棋子。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要求其彻底放弃皇帝尊号。然而,溥仪在清室遗臣的扶持下,仍在天津维持一个名义上的小朝廷,并暗中寻求复辟机会。随着年龄增长,溥仪的权力欲望愈发强烈,尤其在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后,他坚信自己仍有机会重掌大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扶植伪满洲国,溥仪从名义上的“宣统帝”,摇身一变成为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至此,他彻底与民族大义分道扬镳,走上了一条与侵略者合作的道路,最终成为日本操纵下的傀儡。
综上,溥仪未选择流亡海外,既有当时特殊的政治安排,也与他个人的心理变化息息相关。从被动的退位,到主动追求权力,溥仪的一生折射出中国近代史的波澜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