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约5500,阅读时间:约14分钟
襄阳城在南宋时期是一座坚固的防御重镇,是宋朝抵抗蒙古骑兵南侵的战略要冲。根据学者的统计,在长达六年的襄阳围城战中,南宋朝廷曾组织至少十四次支援行动,试图打破蒙古的包围。为了截断襄阳城内外的联系,蒙古军仿效南宋的筑城战术,在要害地段连续设置军寨,形成一道连绵数十里的封锁圈,使城池与外界完全隔绝。这种打法虽然有效,但消耗极其庞大,据记载,当时国家每年的军费支出几乎有一半用于襄樊战役。战后蒙古朝廷内部甚至出现是否继续攻宋的争论,大臣许衡上奏称,南宋政权虽历三百余年,但民心稳固,君臣和睦,城池坚固,兵器精良,粮储充足,将士众多,谋臣济济,显示出这场围城战给蒙古带来的巨大震动。
公元1235年春天,蒙古大将阔出自金州、光化沿汉水东下,另一名将领口温不花则率军进攻江淮,迅速突破了南宋荆襄防区的北部防线。不久,唐州、邓州相继失陷,襄阳、随州、枣阳、荆门、江陵等地纷纷陷落。更为不利的是,当时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治军无方,边防废驰,百姓叫苦不迭,最终导致军中哗变,镇北军甚至纵火焚毁城郭与军需仓库。襄阳陷落后,蒙古人并未深谋远虑地经营此地,仅是将百姓迁往洛阳,导致城池一度荒废。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南宋襄阳城,是在淳祐十一年,由南宋大将高达收复襄樊后重建而成。经历了端平之乱,朝廷对襄阳的战略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江西可安,仍仗襄州”,此地若失,长江中游的安危便难以保障。从地理位置来看,襄阳北距河洛不足千里,西有重山屏障,北有白崖相连,是一块天险与沃土兼备的要地。襄阳交通便利,若为蒙古所控,则可虎视江南,若为宋朝掌握,则能保守上游、图谋西北。因此,襄阳对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宋名将孟珙尤为重视襄樊,《唐宋御夷得失论》曾评价说:“蒙古锐不可当,孟珙孤军坚守荆襄、巫夔,屹然为东南砥柱多年。珙亡,宋事遂不可支。”足见襄阳在宋蒙对抗中的关键地位。襄阳城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势而建:北有南阳盆地,东南环绕汉水,与樊城隔岸呼应,战时两城互为犄角。汉江在襄阳以南地势开阔,已难以遏制水军,唯独在襄樊一带才能有效扼守水道。
因此,南宋在重建襄阳时格外重视防御。城墙采用砖石结构,抵御抛石机攻击时将传统女墙改为平头墙,并开设“品”字形射孔以便观察与射击。护城河环绕东南西三面,宛如湖泊。针对原有防御火力不足的问题,又增筑四座炮台与十一条慢道。城外更有岘山、万山等天然屏障,以及牛角堡、古城堡等军事据点层层设防,使襄阳成为坚不可摧的要塞。事实也证明,即便蒙军屡屡击败援军,面对襄阳这座经营多年的坚城仍束手无策,围困五年仍未能攻下。
关于襄樊陷落的直接原因,很多人提及一种新式武器——回回炮。根据《元史》记载,西域人亦思马因献上新式炮法,于襄阳战中大显威力。此炮采用配重式投石技术,石弹重达百余斤,射程远超旧式抛石机,能够越过城河与城墙,直接轰击城内目标。其射击精度也因配备刻度与标尺而显著提升。这种武器的出现,使樊城的守军应对乏力,最终被迫投降。襄阳守将吕文焕因畏惧回回炮的威力,亦选择开城献降。
然而,襄阳的失陷并非单纯归因于武器。即便拥有回回炮,蒙古仍花费了十四日夜强攻才破樊城,可见城防之坚。而襄阳城墙更为厚实,以砖石包砌,内部夯土以糯米浆和石灰加固,其坚硬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现代实验表明,糯米石灰在潮湿环境下强度极高,远胜普通灰土。如此坚固的城池,本不至于因新式武器而一战告破。
真正的致命因素在于南宋朝廷的战略失误和权臣贾似道的轻视。尽管宋廷在近五年间组织了十四次援襄行动,但多属小规模,两淮防区出兵力度远大于京湖防区,而京湖制置使贾似道对襄阳的防御兴趣寥寥。朝堂上,重视襄樊的大臣李曾伯被调离,贾似道独揽京湖防务,错误地将防御重心转向鄂州、江陵,导致襄樊孤立无援。更糟糕的是,吕文德在襄阳设置榷场的政策,给了蒙古以借口在外围构筑堡垒,使襄阳陷入重围。
因此,襄阳的陷落不仅仅是武器技术的胜负,更是南宋末年权臣误国与战略失衡的缩影。正如后人总结,樊城地势平坦犹能坚守,襄阳这座经营多年的铁城若非朝廷失策,绝不会轻易沦陷。襄樊之战是南宋抗蒙史上的重大转折,也是王朝走向衰亡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熊燕军《战略错位与宋蒙(元)襄樊之战》
2、曾祥波《宋末襄樊围城陷落的一个内部原因》
3、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探究》
4、卫驰《贾似道之“误国”研究》
5、胡风雨《回回炮在宋元襄樊之战的应用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