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刘备的儿子刘禅在位时期被后人戏称为不思进取、只知寻欢作乐的“刘阿斗”,即便有诸葛亮这样智谋近乎神明的辅佐与教导,也未能真正扶持起蜀汉的未来。历史上人们常说,若英雄名臣的辅佐并不能改变君主的性格与意志,那么再怎么贤能的官员也难以让一个无志之君崛起。最终,辛苦奠定的江山只能交由外部势力接掌,刘禅更成了千古笑谈中的“乐不思蜀”。然而在他投降之时,他竟写下了三个字,这三个字被大臣们读不懂其深意,而司马昭却从中发现了玄机,决定放他一条生路。那么,刘禅写的究竟是哪三个字呢?
-1-
刘禅出生在动乱的年代,但他童年的蜀汉国力却已步入鼎盛之期。五虎上将、卧龙凤雏并存的景象,令蜀汉如日中天,人才济济。那个时候的刘禅只是在安稳无忧的 environment 中慢慢长大,似乎并不需要去担忧国家的大事,他的胸中也渐渐养成了淡泊与无欲的性格,成了一位外界看来并不具备远大志向的青年。等到父亲刘备去世,国家的重任一下子压在他的肩上时,他发现自己似乎并不具备强烈的治理野心:他没有明确的改革路线,也没有强力的政治野心,反而把大权交付给了“誓死尽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诸葛亮确实是他最值得信赖的依靠,诸葛亮对刘禅的信任也没有让他失望——但恰恰是越是勤政、越是积极推动,刘禅自我成长的空间就越被压缩。到了诸葛亮晚年,蜀汉的前途还在棋局之中,但这种以“鞠躬尽瘁”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势必让刘禅少了独立判断的机会。诸葛亮离世后,蜀汉的前途陷入更深的无解,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笼罩着大业,刘禅也在此时被历史的车轮推向了一个更为被动的位置。
-2-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依然并没有真正具备独立的治理能力,他的心思仍然是安稳度日,不愿也不谋求恢复汉室的荣耀。后来蜀汉的都城成都,终于被他“拱手相让”给外部的力量,既不是出于昏庸无能的自暴自弃,也不是出于野心勃勃的阴谋,而是处在一种极为不利的处境之中:当时的蜀汉已经在多方夹击之下失去主动,若继续斗争,百姓只会陷入更深的战乱与灾祸。因此,刘禅把命运交给权力更强的一方,首要的考虑就是保全性命与民众的生存。他甚至愿意让蜀汉的百姓免于更惨烈的屠杀。正因为如此,当司马昭对他进行试探时,刘禅才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向对方表明自己并无篡夺天下的野心。尽管这一表态在君王的口中听起来颇为荒诞、甚至显得昏庸,但它也的确巧妙地穿透了司马昭的疑心,使对方在权力博弈中稍作迟疑。刘禅并非笨拙之辈,只是他的理性或许显得有些迟钝,他更像是以平和的态度向强权宣告自己的隐退之志——只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形式罢了。
-3-
其实,刘禅在投降之际还留下了另一个关键的细节:他特意写下了三个字作为自我表述。读者若单看这三个字,肯定会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显得庸俗,但这正是他在向司马昭传递的深层信号。那三个字是“寨中山”,看似简单,却是将来意涵深远的暗示。大臣们看到这三个字,纷纷不解,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庸常的自居之语;唯有司马昭立刻洞察其中的巧妙——这三个字倒着读正是“山中寨”。刘禅通过这一技巧,向司马昭表达了自己并不追逐权力、只愿如山中散人般隐居的心愿。司马昭见状,心中的杀意顿时降温,反而对他生出一种审慎的宽容之意:他甚至给刘禅赐下“安乐公”的名号,以示安抚与认可。如此一来,刘禅的“寨中山”就成了他对权力的否定与隐逸之志的隐喻,而司马昭也用这一回应,标注了对刘禅“安然而终”的态度。
尽管刘禅的资质平庸、缺乏大志,但他的子嗣们却有着不同的气质。祖辈的忠诚与勇烈在他们身上延续,刘禅投降之际,其幼子便在祠堂自尽,以身殉道;其他子嗣则多有不平之心,叛变与反叛的念头在暗处涌动。待刘禅逝世之后,儿子们再次汇聚旧日蜀汉的残余势力,默默谋划光复汉室的道路。然而,这些复兴的努力没有能够持续太久,谋反最终以失败告终,数人被处死,势力落空。如此景象,既是对刘禅隐退选择的一种隐喻性回应,也是对那个时代权力博弈残酷性的真实写照。在这段历史的隐秘角落里,蜀汉的江山如同潮落后的残影,最终由新主重新书写,留下了后人对刘禅这一人物的复杂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