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对地位较高的士人或权贵在去世后,由后人根据其一生功绩、品德、功过等进行评定,再给予相应的文字褒贬评价。它不仅是一种荣誉象征,也往往成为后人衡量此人一生的重要依据。在《逸周书·谥法解》中有明确记载:“安民大虑曰定;嗣成武功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由此可见,“定”是一种美谥,象征着治世安民、功绩卓著的品质。因此,被称为“定侯”的人物,往往意味着其生平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在三国时期,就有四位重要人物在去世后被追谥为“定侯”,其中便包括颇具传奇色彩的张绣。
一、张绣
张绣(?—207年),字未详,武威郡祖厉人(今甘肃省靖远县),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他与段煨、贾诩以及后来的魏明元皇后郭氏同乡,均是凉州豪族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张绣跟随叔父张济南征北战,积累了相当的威望。然而,在攻打荆州的过程中,张济不幸阵亡。此后,张绣接管了叔父的部队,并选择与荆州牧刘表结盟,在宛城一带割据称雄,成为地方势力。
公元197年,张绣曾选择投降曹操,但由于对曹操的言行极为不满,他突然发起袭击,使曹操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守,甚至失去了长子曹昂和心腹大将典韦。此后,张绣再度与刘表结盟,继续在荆州一带活动。然而在官渡之战前夕,谋士贾诩劝说张绣重新归附曹操。张绣顺从其策,带兵参加了官渡之战,为曹操击败袁绍立下战功,因而被任命为破羌将军,并获封宣威侯。战后,他还随曹操征战南皮,参与平定袁谭的叛乱,同时通过婚姻与曹氏家族建立了联系。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随军北征乌桓,但途中因病去世,曹操追谥其为“定侯”,肯定了他的功勋与作用。
二、杜袭
杜袭,字子绪,生卒年不详,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襄城县)人,出身颍川名门,是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被誉为颍川“四大名士”之一。建安初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迁都许昌,杜袭遂选择投奔曹操,开始了在曹魏政权中的仕途。他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军咨祭酒、魏王侍中、丞相长史、驸马都尉等要职,逐渐受到重用。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建立魏国,杜袭则继续在新政权中发挥作用。他出任督军粮御史与尚书,积功受封为武平亭侯。其后在魏明帝时期,他又成为曹真、司马懿的重要谋士,多次参与抵御蜀汉的军事行动,官至太中大夫,获封平阳乡侯。杜袭最终卒于任上,死后追赠少府,谥曰“定侯”,以表彰他在政治与军事上的贡献。
三、董昭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今山东菏泽定陶区)。年轻时即被举孝廉,后投身于袁绍麾下,担任参军。虽然战功不少,但由于受到谗言陷害,他不得不离开袁绍,转而投奔张杨。其后在张杨迎接汉献帝的过程中,董昭随行,开始展露其政治才干,被任为议郎。
不久之后,董昭与曹操相识,并向其提出迎汉献帝至许昌的战略建议,此举极大地加强了曹操的政治地位。从此,董昭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建安年间,他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政绩显著。无论是曹操受封魏公、魏王,还是后来的登台称相,董昭都出谋划策,功劳甚大。
公元220年,曹丕继承王位,董昭被任命为将作大匠。曹丕称帝后,他历任大鸿胪、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高官。魏明帝即位后,董昭更升任司徒,成为权势熏天的“三公”之一。青龙四年(236年),董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谥“定侯”,其一生堪称魏国政坛的重要支柱。
四、张承
(原文未展开,此处可补述)张承,东吴名将张昭之子,生平虽不若父亲声名显赫,但亦在三国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孙权政权中担任要职,因其沉稳性格和良好政绩而受到重视。张承一生为吴国效力,死后同样获赐谥号“定侯”,以彰显其守成之功与安民之德。
综上所述,“定侯”这一谥号不仅代表了对个人生平的正面肯定,更是三国时期政治与社会秩序中的重要象征。这些获得“定侯”之谥的人物,或以武功立身,或以智略著称,或以政绩闻名,他们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国时期动荡环境下人才的沉浮与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