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人们奉为门神的,并不只是神荼与郁垒这对神祇。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与张飞,也曾一度被尊为守护门户的神灵。然而,真正取代神荼郁垒并长期被百姓张贴于门上的,还是大唐的尉迟敬德与秦琼(秦叔宝)。这一点,反映出门神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与他们在历史上的形象与地位紧密相关。
若细加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门神”组合的排列方式颇有讲究。无论是秦琼与尉迟敬德,还是神荼与郁垒,亦或关羽与张飞,前者的地位往往要高于后者。这似乎与一些读者的直觉相悖,因为传统门神画像中,尉迟敬德、郁垒和张飞都在左边,而秦琼、神荼、关羽则站在右边。实际上,这并不矛盾。古人张贴对联讲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也自右而左书写,因此在座次观念里,右边的位置才象征更高的地位。《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设宴时糜竺的席位在诸葛亮之右,这就表明糜竺的座次比诸葛亮更尊。由此可见,秦琼站在尉迟敬德的右侧,正体现了他的身份高于对方。
从爵位与勋位来看,秦琼与尉迟敬德同为国公,且都官至十六卫大将军,名义上地位相当。但尉迟敬德一生未获勋位,而秦琼却是堂堂“上柱国”。唐代勋位制度极为严格,共分十二等,最高的“上柱国”堪比正二品,最低的“武骑尉”也相当于从七品。能获封上柱国,意味着秦琼至少立下十二次大功,这是超一流战功的象征。反观尉迟敬德,却连最低等的勋位都未曾获得,这就注定了两人在功勋体系上的差距。举个形象的比喻:秦琼是国家最顶级的战功英雄,连宰相都要对其礼让三分;而尉迟敬德虽有国公之名,却在文臣眼中少了几分威严,因此常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发生冲突,最终甚至因矛盾而被排挤出京。
然而,若论个人武力,尉迟敬德仍然是一员悍将。秦琼病重后,能在李世民身边以骁勇著称的,也正是尉迟敬德。史载他性格豪爽却鲁莽,饮酒后脾气更是火爆,甚至曾在宴会上因座次不满而出手打了皇弟李道宗,差点让对方失明。若秦琼仍在场,以其勋位与声望,理应坐在更靠前的位置,这类风波也许便不会发生。
秦琼的铁枪几乎成了大唐的象征。在征讨王世充的洛阳之战中,他纵马突阵,以力举沉重铁枪震慑敌军的事迹,传为佳话。后来在国家的庆典上,那杆大铁枪常被陈列于殿庭,以彰显其功勋。相比之下,尉迟敬德更多是以护卫之姿随侍李世民左右,而秦琼则是锋线上的无敌先锋。两人虽同为猛将,但地位与作用已见分明。
李世民曾夸赞尉迟敬德说:“我执弓矢,你持长槊相随,纵有百万敌军,又能奈我何!”然而从战史来看,这番话更像是一种宽慰。毕竟在洛阳城下,尉迟敬德未能完全抵御单雄信的猛烈攻势,李世民数度险些丧命。若非徐世勣及时出手,后果不堪设想。许多史学家评价道:若秦琼在场,李世民或许根本无需亲自张弓射箭。秦琼每次出战,皆能在敌阵中直取骁将,使李世民安坐观战即可。
再从用兵权力来看,秦琼也显然更受重用。尉迟敬德虽勇猛,但因早年部众不稳且有旧将叛逃,他始终未能真正掌握兵权。秦琼则不同,虽最初投唐时只带着几十名骑兵,但凭借过人的勇武与忠诚,他很快被任命为马军总管,直接统率骑兵部队。武德年间,凡是大战大役,几乎都是秦琼率军打头阵,屡立奇功。
因此,在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心中,秦琼与尉迟敬德的分量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可统兵、能开疆的主力大将,后者则更像是贴身护卫。直至后来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凭借关键时刻的果断,才逐渐有了后来居上的机会。但在此前漫长的岁月中,秦琼无疑是那位更高一筹、真正值得托付的门神与战将。
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历史长河中最终成为家家户户门神象征的,往往是秦琼与尉迟敬德,而不是其他人。他们不仅代表了勇武,也承载了古人对于忠诚与守护的深切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