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周恩来抵达战时首都重庆,随后组建中共中央南方局,结庐红岩,开始了8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那么,南方局为何在重庆成立?又为何迁至红岩呢?
明灯耀山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诞生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后,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为了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局。同时,组成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推动统一战线工作。不久,两个组织合并,对内称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
1938年秋,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扩大)根据中央政治局提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设立南方局和中原局,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10月下旬,武汉沦陷后,长江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新华日报》等中共机构大部分人员随国民政府西迁相继赴渝,周恩来等人于12月中旬到达重庆。
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周恩来等6人组成南方局常委的电报。
1939年1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成员名单。13日,中共中央根据周恩来等人的建议将西南局改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并决定以周恩来为书记,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为常委,全面领导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南部分)、江西、江苏、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海外地区中共党组织,以及华南、西南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斗争。至此,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以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为依托,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一个崭新的时期。
红岩启新程:风云际会的战斗堡垒
早在1938年初,长江局就派周怡等人到重庆建立八路军驻重庆通讯处,在城区机房街70号设立机关,周怡任处长。武汉沦陷后,周恩来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一起入湘,但考虑到重庆已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其地位在南方十分重要,于是从武汉办事处人员中派出一部分人溯江而上,在11月初抵达重庆后,即会同通讯处人员,在董必武和周怡的领导下,开始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筹备工作。
11月12日,周恩来、叶剑英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为适应抗战形势,宜在重庆设八路军办事处作为联络中心,在全国建立交通网。全国交通网分西北、西南及海上3个中心。西安为西北、华北及中原的联络中心,桂林为东南、西南的联络中心,香港联络沿海及海外地区,中央同意了这一意见。于是周恩来指示钱之光迅速赶往重庆,筹备建立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1939年1月,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原通讯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其又兼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都为钱之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番号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取消,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名义上被停止使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成立后,机关设在城内机房街70号,一部分人还住在棉花街30号。
正在修筑中的南方局、办事处机关大楼。
由于国民党不允许中共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活动,南方局机关只能秘密设在同月成立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人员逐步增加,机房街、棉花街的房屋不够使用,且位置分散在城区,不利于躲避日机空袭。鉴于此,周恩来指示办事处处长钱之光、中共川东特委书记廖志高等人另觅新址,建立办公大楼。
川东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的几处地方,廖志高通过比较,看中了距市区约10里地的红岩嘴。通过实地考察后,他将此想法报告了南方局。
周恩来经过认真比较和考虑,决定将办事处迁至红岩嘴。这里原是爱国知识妇女饶国模经营的一片花果农场,名为“大有农场”。当钱之光和周怡等人专门到大有农场与饶国模商谈时,饶国模“慨然应允”“欣然延纳”,并划出地皮修建办公大楼。
办事处办公大楼在修建过程中,又遭遇了“五三”“五四”日机大轰炸,城区陷于一片火海,机房街70号和棉花街30号房屋被毁,南方局和办事处人员只得紧急迁往大有农场内,暂借饶国模的部分旧宅办公和住宿。
8月,由八路军办事处同志自己设计并修建的办公大楼竣工,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门牌编号为红岩嘴13号。公开的八路军办事处设在一楼,南方局机关及其领导人住在二楼,机要科和秘密电台设在三楼。红岩嘴13号,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战斗在国统区心脏的指挥中心。
岁月淬英魂:“红色三岩”的壮丽史诗
“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红岩,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驻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成为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在这里,红岩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当时的革命者实际上是把红岩作为共产党在国统区组织的代号,来自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地下党同志要到南方局,就说是“上红岩”;进步人士要找共产党,投奔八路军、新四军或去延安,首先想到的也是“上红岩”。
1958年,董必武夫妇重返当年战斗生活过的红岩。
1958年11月,原南方局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重返红岩,题诗曰:
到底人民胜,红岩不枉居。
孰论持久战?谁写败降书?
诸问今皆白,当时惑未祛。
结庐在虎穴,纸虎逊黔驴。
董老诗中所提“红岩”,就是指设立在红岩嘴13号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南方局人员以及与之联系的革命人士还把红岩作为红岩嘴、曾家岩、虎头岩的总称,人称红色三岩。
曾家岩50号周公馆。
曾家岩50号地处市区,会客访友十分方便。1939年2月,为方便工作,邓颖超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的名义租了一层、三层和二层东侧的几间房屋,对外称“周公馆”,以此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城内的办公地点。南方局文委、妇女组、外事组、军事组等均设于此。周恩来副官陈远绍、龙飞虎、祝华先后担任周公馆馆长,负责日常事务和安全保卫工作。抗战胜利后,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中共代表团、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部分人员离开重庆前往南京,曾家岩50号又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驻地。
位于虎头岩的《新华日报》总馆。
虎头岩是南方局领导的《新华日报》总馆所在地。《新华日报》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和发行的机关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正式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先设于城区苍坪街69号和西三街2号,后选址虎头岩,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停刊,共历时9年1个月又18天。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份报纸。在重庆,《新华日报》出版发行8年多,赢得了广大群众和进步人士的拥护,成为国民党顽固派摧不垮的坚强堡垒,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是抗战的号角、人民的喉舌,被毛泽东赞誉为“新华方面军”。
历史选择了重庆,历史选择了红岩。曾家岩、虎头岩、红岩,“红色三岩”历经风雨,诉说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热血丹心、不屈气节,也见证了他们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书写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在这里,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推动抗战民主运动的发展,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