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清朝开国后最风光的大臣,年羹尧绝对排得上号。他是雍正最倚重的宠臣,战功赫赫,权倾一时。
可谁能想到,这位当年呼风唤雨的大将军,最后却成了“九十二条大罪”的囚徒,被雍正赐狱中自尽。
很多人不解,雍正既然要除掉他,为啥不干脆点,一刀了事?
其实雍正不是心软,而是心狠,他要的不是一时痛快,而是让年羹尧一步步跌下神坛,连尊严都被磨光。
年羹尧家世不凡,他父亲年遐龄做过湖北巡抚,妹妹更是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可别以为年羹尧是靠裙带关系吃饭的,康熙年间他就考中进士,进了翰林,算是自己打拼出来的科甲。
雍正登基后,年羹尧真正迎来高光时刻,青海叛乱爆发,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出征,干净利落平定战事,把青海彻底纳入清廷版图。
雍正大喜,不仅封他“一等公”,还赏孔雀翎、赐龙补服,待遇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可正是这份宠信,让他渐渐失去了分寸。
雍正二年,年羹尧回京觐见,这一路上,他完全当自己是半个皇帝,大臣跪迎,他骑马直行,连正眼都不瞧;王公下马问候,他只冷冷点头,连下马的意思都没有。
在军中,年羹尧自称“令谕”,同级官员得听他指挥,甚至御前侍卫都被他当奴仆使唤。
仗着立过大功、妹妹是贵妃,他在雍正面前也时常失礼,把“人臣之礼”抛到脑后。
对于最看重威严的雍正来说,这无异于当面打脸。年羹尧自己没意识到,他已经在一步步触碰帝王的底线。
换做别的皇帝,或许一怒之下就直接赐死了。可雍正没有那么快动手,他选择了更阴狠的方式:先拔掉羽毛,再折断翅膀。
第一步,调离核心地盘。雍正先免去年羹尧的大将军、川陕总督职务,把他调去杭州当将军。表面上还是高官,实际上等于被架空,势力根基全断。
接着,一道道弹劾奏章飞来,罪名一条条往他头上扣。到最后,九十二款大罪压得年羹尧抬不起头,什么僭越、狂悖、贪婪、专擅,几乎能想到的全有。
年羹尧的官职、爵位被层层剥夺,从人臣顶峰一步步跌落,昔日威风尽失。
雍正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原因有两点。
第一,年羹尧势力太大。西北八万兵马多年跟随他打拼,朝中党羽也不少。如果一刀砍掉,容易引发动荡。雍正选择慢慢瓦解,就是为了不给年羹尧留下反扑的机会。
第二,雍正要的是羞辱。对一个曾经权势滔天的人来说,直接赐死反而太便宜。只有一步步剥夺,让年羹尧亲眼看着荣耀变耻辱,才算是彻底的惩罚。
从当年赐黄马褂,到最后赐自尽,整整三年时间,雍正像是在拆一座楼,一砖一瓦地把年羹尧推到谷底。到最后,他已经不是风光的大将军,而是人人避之不及的阶下囚。
年羹尧的悲剧,不仅仅是“恃宠而骄”。他忘了在皇帝帝眼里,臣子永远只能是棋子,不可能分享皇权。雍正选择慢刀子割肉,就是要告诉所有人,皇帝才是唯一的中心。
所以,雍正不直接杀年羹尧,不是仁慈,而是更残酷。他要的不是一时痛快,而是让昔日宠臣死得没有尊严,死得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