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头,有一段讲送礼的情节是这样的——
年羹尧给张廷玉送了好礼,总共有四件。但张廷玉,就客气地收了一小包天麻,其他三样都直接给退回去了。不仅如此,他还立马给年羹尧回了个礼。
很多时候,给人送礼,重要的不是礼物那个东西,而是背后的情谊和人脉。照这么说的话,年羹尧送的礼,好像并没达到这个效果。
年羹尧的做法既没能让张廷玉心里高兴,记住他的好处,也没能跟上司张廷玉拉近关系。而且,张廷玉当场就给年羹尧回了礼,还委婉地表示,自己不想跟年羹尧有过多的私人交情。
那是不是意味着,年羹尧送的那份大礼就完全打水漂了?
不一定嘛!
其实,要说起来,要不是那次送礼没送成,年羹尧可能还没那么快当上四川巡抚。
【送礼】
太子胤礽刚被重新扶上宝座,康熙就急匆匆地启程南巡了。留下胤礽在京城代理国事。不过,这太子自打被废过一次后,威望可就大打折扣了。
要拿回主动权,管好那些大臣,太子胤礽打起了任伯安手里那本《百官行述》的主意,那本书里记了三百多位官员的短处。
任伯安愿意拿出《百官行述》,但他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个就是,要把他的小舅子刘八女给释放出来。
一个是,重新担任原来的职位。
为了搞到那本能扭转朝廷局势的《百官行述》,太子胤礽听了狗头军师黄体仁还有司马尚的点子,又干了一件坑害自己人的事儿。
打算派老十三胤祥去解决掉郑春华,好让他也卷进来。接着,就利用他暗杀郑春华这事儿,去逼掌管刑部的老十三放刘八女出来。
老十三肯定不乐意掺和这种偷偷摸摸的事儿,所以他立马就跟老四说了。
老四和邬思道知道了太子胤礽的打算后,他俩就决定来个“顺水推舟”,再加上一招“让老虎自己回山”。
一开始,咱们给郑春华设计了个假死的局,让她捡回了一条命。接着,对太子手下放走刘八女这事儿,咱们就装糊涂,没太追究。最后,让老十三借着刑部的名头,打发正要来京城汇报工作的年羹尧,路过江夏镇时顺手把逃犯刘八女给逮了。这样一来,就能逼着任伯安把《百官行述》交出来。
年羹尧给张廷玉送东西这事吧,是在他去江夏镇之前的时候发生的。
本来,年羹尧是打算去见康熙皇帝的,但康熙那会儿没空见他,所以就派了身边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去跟年羹尧会面。
两人一碰头,张廷玉二话不说,直接跳过了打招呼那套,就盯着年羹尧手里拿的礼物问了起来:
亮工,你真没必要给我送东西过来。
张廷玉讲这话时,脸色挺平和,没啥不高兴的样子。所以年羹尧就觉得,张廷玉说的那个“不应该”,更像是礼貌话。于是他就慢悠悠地回应说:
中堂大人,我心里清楚,您廉洁奉公,从不接受旁人的馈赠,所以我什么也没敢多带。您瞅瞅,这儿有几筐新鲜的橘子,就是让您尝个鲜儿;还有这把竹扇子,不过是文人墨客间常来常往的小玩意儿。至于那几匹蜀锦和一包天麻,是我给太夫人的一点心意。中堂,我可没拿您当上司对待,您是德高望重的前辈翰林,我是您的后进晚辈。要是这点儿心意您都不肯收,那可真让我下不来台了。
年羹尧说的这段话意思是——
我清楚中堂您名声在外,特别好,所以我给您送的东西,肯定不会影响您的好名声。您要是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这几筐橘子,不过是当地的小吃货,没啥大价钱,能算啥正经礼物?
这竹扇子,是读书人们用来加深感情的小玩意儿,这么文艺的东西,应该不能把它当成礼物送人吧?
说到蜀锦和天麻,价格确实是高了点,但它们可不是给您的,是专门准备给老夫人的。这是我们作为晚辈的一点心意,对长辈的尊敬和关怀,所以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礼物。
说白了,我给您带了点东西,但这可不是送礼哈,更不是想巴结您,就是出于尊重和礼貌,就这么简单。
张廷玉原本打算的是,在不伤和气的基础上,找个“从不接受礼物”的借口,礼貌地退回年羹尧送来的礼品。
但现在,年羹尧给所有东西都附上了恰当的解释,这让张廷玉很难直接回绝,不然就显得太不讲道理了,和他的为官哲学“融入大众”相违背。
所以,张廷玉稍微迟疑了一下,就直接开口说:
你既然这样讲了,那我就同意了。
年羹尧刚觉得送礼这事儿妥了,张廷玉却冷不丁地叫了管家过来,吩咐他把之前备好的一盒湖笔取来。张廷玉接下来的操作,年羹尧压根儿没料到。
【悻悻而去】
管家把湖笔拿过来后,张廷玉接过那盒笔,笑着对年羹尧说道:
这天麻我替老夫人接下了,这盒上好的湖笔就当作我给你的小礼物。至于其他东西,你还是带回去吧。
那么问题就来了——
张廷玉为啥就只收了一包天麻?
为啥非得立马送给年羹尧一套湖笔?
来聊聊第一个事儿:为啥张廷玉就只收了那一包天麻?
原因其实挺直白,要是全都不收,那就显得太不给人留情面了,简直就像直接扇了年羹尧一巴掌。在官场上,大家一般都“敬重老的,不欺负小的”,这跟咱们常说的“别瞧不起年轻人”是一个理儿。
说到底,年轻就是资本,有无数机会在前面等着。更别提年羹尧还有老四胤禛这个靠山,年轻又有大老板支持,这样的年羹尧,张廷玉肯定不愿意得罪得太狠。
可以全部接受,但张廷玉心里其实挺不情愿的。
首先,这跟他“廉洁官员”的形象不符,也违背了他从不收礼的原则。
另外,他既不愿意,也没办法跟年羹尧走得太近,建立太多的个人交情。
对张廷玉而言,跟年羹尧走得太近,或者关系太好了,那可是个大麻烦。
年羹尧是老四一手提拔的亲信,跟老四关系紧密,这就让他得跟年羹尧保持点分寸,不然很容易就被康熙盯上,觉得他暗地里已经投靠老四了。
康熙怀疑有人掺和了皇位争夺,那下场可惨了,看看佟国维就知道了。
另外,张廷玉心里清楚,现在这阵子,“朝堂上乱哄哄像敲东宫大钟”的那出戏才刚落幕没多久,局面敏感得很。他自己,也刚把佟国维的位置接过来,成了上书房的头儿。好多人都在暗中瞧着他,难保没人想拿年羹尧送礼这事儿当把柄,来整他、诬陷他。
别硬邦邦地拒绝人家,也别啥都要,张廷玉琢磨了一会儿,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就只拿了其中一样东西。
张廷玉挑了那包天麻,没选别的,其实原因挺直接的。
年羹尧说天麻是给太夫人尽孝用的,他挑这天麻,既显示了他自己对年羹尧孝心的尊重,也表达了自己的孝心。在大清朝,大家都讲究孝顺,他这么做,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因为收礼而惹上麻烦。
说到第二个事儿,张廷玉为啥当场就送给年羹尧一盒湖笔,这其实很容易想明白。他就是想要再保险点,减少点风险,收了年羹尧的天麻后,再加个保障嘛。
看到张廷玉只收了天麻,还立马回了礼,年羹尧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他正琢磨着怎么劝服张廷玉,这时,张廷玉旁边的管家说话了:
年老爷,我家老爷这次可是破例了,给了您极大的尊重。要是您不把那些东西带走,那这包天麻,我家老爷是绝对不会收的。
张廷玉身边的得力助手真是厉害,轻描淡写一句话,就把尴尬场面给化解了,还给年羹尧找了个台阶下,顺便也表明了张廷玉的态度,真是高手。
说到这个地步,年羹尧要是还硬撑,那就是不明事理,有点儿逼人太甚了。
所以,年羹尧没再继续纠结礼物被拒绝这事儿,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情,硬着头皮装作没事人一样,夸赞道:
大人,我今天才算明白,啥样的官儿才算是真正清廉的。
礼物没送完,年羹尧已经觉得挺不好意思了。可张廷玉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让他脸上挂不住:
上次你们四川上报的公文里,说你指挥得好,安排得妥当,仅用一年时间就把境内的土匪都清剿干净了。朝廷因此给你记了个大功,还给你升了三级,都记录在案了。不过,你得留意,像巴州、康定这些地方,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管理起来特别棘手。你最好还是多安抚为主,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这才是长久稳定的办法。希望你能多点慈悲心,少些狠劲儿,这样不光是百姓的福气,也是你自己的福气。这话你得好好记住。
先表扬后指出不足,这是领导们经常用来给下属提个醒的方法。他们会先称赞下属一番,然后再委婉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其实,从本意上来说,张廷玉讲的这番话并不是故意找茬,更像是出于好心的提醒。
要是换在平时,年羹尧或许不会往心里去。但张廷玉刚才已经推辞了一些礼物,现在又对他的差事和功劳提出了看法,这听起来就像是在给他提个醒。
这就是为什么在张廷玉讲话的时候,年羹尧的脸色会不停地变化。
还好年羹尧没当上大将军,他还挺有自知之明。虽然心里头有些不乐意,但他很快就调整表情,装出接受教导的模样,跟着说:
大人说的话字字珠玑,我肯定会好好记在脑子里。
年羹尧表现得挺真诚,张廷玉也没多说啥,接着就告诉年羹尧,康熙皇帝没空见他。说完,张廷玉就拿起茶来,示意年羹尧可以走了。
剧里头没细说年羹尧那时候心里咋想的,但咱也能猜个大概。年羹尧从张廷玉那儿出来的时候,心情指定好不到哪儿去。这次送礼,简直就是吃了个闭门羹,啥也没捞着。
【张廷玉一句话,让年羹尧升了职】
乍一看,年羹尧送的那份礼好像没啥效果,既没能让新晋的首辅大臣张廷玉高兴,也没能让两人的关系更近一步。
年羹尧没料到的是,要不是那次送礼没达到预期效果,他可能不会那么快就当上四川巡抚。
咱们来聊聊,为啥说年羹尧能被康熙提拔为四川巡抚这事挺有意思的。得看看他是怎么一步步得到康熙赏识的。
年羹尧从南京出发后,直接朝江夏镇赶去。
到了江夏镇,年羹尧那是杀红了眼,不光把老四吩咐的活儿干得利利索索,还顺手牵羊捞了一大笔钱。接着,他就揣着《百官行述》的收据,还有太子胤礽写给任伯安的那封信,直接回四爷府去复命了。
老四教训完年羹尧后,就叫高福拿着当铺的收据去把东西赎回来。
真没想到,任伯安这个老狐狸居然留了一手,他和当铺老板私下约好了,非得他本人去才能赎回东西,结果高福去赎当就没成功。
没办法,老四听了邬思道的点子,跟老十三一起演了场“自导自演抓小偷”的戏,成功从老八的万永当铺里把《百官行述》给弄到手了。
后来,老四怕年羹尧屠杀江夏镇的事儿泄露出去,更怕那本《百官行述》被其他皇子抢去,就直接在所有皇子眼皮子底下,一把火把《百官行述》给烧了。
事后,老四专门请来的目击者马齐,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详详细细地告诉了远在南京的康熙皇帝。
康熙看了马齐的奏折后,心里直摇头,觉得官场风气真是越来越差了。同时,他也对老四烧掉那本《百官行述》的做法感到不解:
这么大的事情,胤禛竟然一把火就给解决了?他也没提前请示,事后也没跟谁说一声。太子、胤祀,还有那么多皇子,怎么一个个都闷声不响?
对于大家对康熙的一些疑问,张廷玉出了个主意:
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我觉得,不如把年羹尧叫到南京来当面问问,这事儿就能搞个水落石出了。
听完之后,康熙稍微想了想,就做出了一个让人没想到的决定:
下令,让年羹尧去当四川巡抚,接到命令后,他得立马跑到南京的行宫来见我。
结果,年羹尧这家伙,尽管手上沾了好几百人的血,居然没受到惩罚,反而还升官了。
年羹尧之所以能往上升,主要还是因为张廷玉帮了忙,给他提了不少好建议。
其实吧,要想解开康熙心里的谜团,找年羹尧来聊聊,那真是个挺妙的主意。不过话说回来,张廷玉才是那个拿主意的人,要不要提这茬,全看他怎么想了。
说到底,哪怕他一句话不说,康熙心里对他的看重也不会变,他的官位和俸禄更是稳如泰山。
说白了,要不是张廷玉,康熙可能压根儿就不会想着找年羹尧问问情况。要是不找年羹尧,那也就没必要给他升官了。
这么说吧,年羹尧之所以能往上升,多亏了张廷玉当时说的那句话。
可能有人会感到好奇,为啥康熙召见年羹尧的同时,还非得给他升官?
说白了,年羹尧在去江夏镇前,已经去过南京了。要是康熙没理由地又突然召他回去,那肯定会让人多想、瞎猜,说不定还会搅乱他心里看好的继承人老四的事儿。
反过来想,要是给年羹尧升了官,那就有了个正当的理由去见他,这样一来,既能防着那些想找茬的人拿老四说事,也等于从侧面告诉大伙儿,老四这么做,大家是认可的,也是默许的。
说到年羹尧这事儿,张廷玉到底是随口一提,还是别有用心?
那肯定是后面那个选项!
说白了,当张廷玉听到要召见年羹尧的时候,他心里就琢磨着,康熙八成是想给年羹尧提拔提拔。
说到原因,张廷玉心里明白康熙的想法,也懂得现在局势的微妙。康熙为了不想引起啥不必要的猜疑和乱子,肯定会找个正当的理由召见年羹尧,那提拔他就是个挺好的法子。
年羹尧被康熙提拔为四川巡抚这事儿,张廷玉听了压根儿没咋吃惊。
张廷玉之所以在背后给年羹尧助了一臂之力,说白了,就是因为年羹尧给他送过礼。
并不是说张廷玉觉得收了礼就得帮人办事,而是年羹尧送礼时的态度和做法,真的让张廷玉感觉挺不错的。
首先,得十分上心。
这个事儿,你从年羹尧挑的那四件礼品上就能瞧出来。
张廷玉瞧出了年羹尧的那点心思,所以在“无奈”收下那袋天麻后,他便好心给年羹尧提了个醒。
另外一点,就是要给他足够的面子和尊重。
礼物就像是衡量别人心里对你有多重视的一把尺子。
说白了,张廷玉可以不接受礼物,但年羹尧要是真的啥也不带,那就显得太不瞧得上张廷玉了。所以,年羹尧先送礼,张廷玉还是亲自出门迎接,就是这个理儿。
另外,当礼物被拒绝后,他脸上一点不高兴的表情都没有,还是毕恭毕敬地听对方训话。这足以看出年羹尧心理素质过硬,而且他很懂规矩,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就是说,送礼物这事儿吧,虽然表面上看好像“没达到预期效果”,但年羹尧却因此赢得了张廷玉的赞赏。
别小瞧这事儿,能给大人物留下好印象,跟留下坏印象,在某些关键时刻,真能扭转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轨迹。
说白了,张廷玉会站出来说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年羹尧可是老四身边得力的大将。
张廷玉琢磨着,年羹尧要是能在官场上更上一层楼,对老四来说也是件挺棒的事儿。说实话,要是让老练的张廷玉来挑大清朝的下一任皇上,他八成会选老四,毕竟老四可是个实干家。
《君心卿悦》这部剧,讲的就是一帮人,搭起个简易戏台唱大戏!咱们一块儿瞧戏!聊聊剧情!品评人物!悟悟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