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样的“三国二十四将”排名在民间十分流行。但细细推敲,这样的排序其实存在明显问题。比如典韦,他虽然以勇猛著称,但在史书与演义中,并未留下击杀过知名上将的记录。更重要的是,他曾与许褚单挑却未能取胜,最终甚至死于小兵之手。像这样一位未能在战场上立下决定性战功的人物,怎么会排在关羽、马超、张飞之前呢?
事实上,典韦直到牺牲,也没有获得过将军的头衔。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他的官职不过是都尉、校尉而已,连响亮的名号都没有。相比之下,许褚至少被世人熟知为“虎痴”,而典韦只是凭借舍身护主的壮烈事迹,才在后世被人不断歌颂。若说他能跻身“三国二十四将”名单或许勉强合理,但位列第三却显得有些拔高。因此,后人便提出更为合理的顺序:“一吕二赵三张飞,四关五马六典韦。”
假如许褚得知自己被排在第八,而典韦却高居第三,他恐怕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许褚与典韦交过手,而且是在典韦背后还有帮手的情况下,两人硬战从清晨打到傍晚也未能分出胜负。后来典韦更是靠诈败之计才诱骗许褚,最终二人化敌为友,共同效力曹操。相比之下,许褚在面对吕布时敢于主动迎战,而典韦则是奉命出手,这种胆气上的差距不容忽视。
至于有人说典韦飞戟伤过吕布,那其实是断章取义。在濮阳之战中,曹操因陈宫、高顺等人的伏击而陷入绝境,典韦确实用飞戟连杀数人,替曹操杀开一条血路。然而面对吕布时,他并没有真正占据优势,最终还是依靠夏侯惇率军赶到,才得以化险为夷。可以说,典韦更多时候扮演的是曹操的护卫角色,而非能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的猛将。
不过典韦的价值确实不可小觑,他多次在关键时刻救过曹操的性命,这也是后世评价中对他格外抬举的原因。而相比之下,许褚虽然同样护主有功,但也曾在曹操被马超追击时未能及时出现,使得曹操落得割须弃袍的狼狈局面。排名者将典韦排到第三,很大程度上是对他“舍生忘死”的一种补偿,而不是对其真实战力的公正评价。
再看其他人选,黄忠、徐晃、庞德、颜良、文丑等将的排名也耐人寻味。黄忠曾与关羽多次交手,刀法不输关羽,甚至一度令关羽受伤。颜良文丑更是在白马、延津大展身手,颜良二十回合击退徐晃,文丑则连射张辽盔缨与战马,武勇绝不在典韦许褚之下。然而他们在排名中却被压在十几位之外,这显然失之偏颇。
更值得商榷的是,如果将“典韦”换掉,前六名应当如何分配?吕布第一无可争议,张飞与吕布能大战百合合不败,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资格同样无可置疑。这样算来,吕布、张飞、关羽、颜良、文丑几乎稳占前五。剩下的一席之地,是留给赵云还是马超?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不败之将,历史评价也极高,而马超虽然勇猛,却鲜有完胜战绩。葭萌关与张飞鏖战后,他便未再有大作为。潼关之战更是前期取胜后反遭败绩,最终因连年征战身体透支,早早去世。相比之下,赵云战功更为稳定,形象也更为完美,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赵云比马超更有资格进入前六。
综上所述,“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排名并不合理,“一吕二赵三张飞,四关五马六典韦”虽稍显改进,但依旧存在缺陷。若要真正公允,或许应当将典韦移出前六,让颜良、文丑、赵云、马超等人的地位得到更合理的体现。这样才不会陷入“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