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去韩国首尔明洞逛街,满大街化妆品店贴着“美白”、“保湿”的汉字标签,地铁站牌也常有中文标注。但一江之隔的朝鲜,公共空间几乎全是方正的谚文,老建筑上也找不见汉字痕迹。
这就怪了。半岛两国二战后都废除了汉字,推崇专用谚文,为啥现在用法差距这么大?这事,得从根儿上说起。
汉字在朝鲜半岛,那可是当了快两千年的“老大”。从汉武帝设乐浪郡那会传过去,之后一直是最牛的文化符号。读书人以会写汉字、写得好汉字为荣,当时的谚文被叫作“谚俚”,算是民间“土办法”,登不上大雅之堂。
但到了近代,汉字的地位咔咔往下掉。甲午战争清朝输了,汉字背后的文化权威跟着垮了;后来日本殖民,又把汉字当同化工具,更招人反感。所以1945年光复后,半岛南北“去汉字化”成了共识,大家都想用自家的文字找回身份认同。
朝鲜搞得特别彻底。1948年直接立法,公共场合严禁用汉字,全力搞“国语纯化运动”。但你细看它的教育——小学还教点基础汉字,高中毕业要求掌握2000个常用字。为啥?因为完全不用真不行啊。它这是在文化独立和保证信息准确(尤其是继承历史文献)之间找平衡。
韩国呢,1948年也出了《韩文专用法》,但留了个活口:允许在括号里标注汉字。1970年代朴正熙时期更绝,直接禁了小学教汉字,但初高中还留着当选修。为啥反复横跳?还不是因为谚文纯表音,歧义太大了!比如“의사”,没上下文谁知道是“医生”还是“义士”?所以法律文书、学术论文这些必须精确的地方,还得乖乖标汉字。说白了,社会越多元、交流越频繁,这种实用需求就越强。
说到这,你是不是觉得这逻辑有点耳熟?没错,跟现在“中文编程”冒起来的道理一模一样!
韩国人用汉字,是用它的“表意功能”来补谚文的短板,确保意思精准传递。中文编程也一样,就是用中文关键词(像“如果”、“那么”)来破掉英文编程的语言壁垒,让我们母语者更好理解、更快上手。这背后都是“用熟悉符号降门槛”的实用主义。
而云表这类平台,更是把这逻辑玩到了极致。它不用你啃英文代码,直接可视化操作,像“画表格”一样就能搭出管理系统(比如进销存、OA)。你想干嘛,就用中文点一点、拖一拽,意思到了,功能就成了——技术门槛几乎碾碎,纯粹让工具适配人的习惯。
它的二次开发也特别方便,业务逻辑变了,自己拖拽组件、调整公式就能快速跟上,不用重头再来。像制造业里头疼的无限层级BOM(物料清单),它也能轻松搭建和管理,清晰展示产品从零件到成品的全部层次,实用性拉满。
所以回头再看,半岛汉字的浮沉,和中文编程的兴起,本质上是一码事:工具也好,符号也罢,终归是为人服务的。朝鲜在教育里藏汉字,韩国在生活里留汉字,是因为谚文有缺陷,历史文化遗产也绕不开汉字。中文编程的崛起,也是因为英文编程门槛高、技术操作复杂,用中文才能更好适配我们的认知习惯。
说白了,不管是文字还是代码,好用、能精准传递信息才是王道。半岛两国的选择差异和中文编程的发展,都是“实用需求”这棵树上结出的不同果子,都是让工具更好地服务人,这道理,放哪都不过时。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