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爵在奏章中写下:“张居正担任首辅时确实立下了许多功绩,不应对其全盘否定,若能保护他的名誉,也是保住国家的体面!”这番言辞直白而坚定。
当时的背景极为复杂。张居正刚刚病逝,朝中御史群起而攻之,明神宗很快下旨抄没张家,收回赐予张居正的玺书诰命,甚至连家眷也遭到流放,许多人因饥饿或疾病相继死去。天子震怒,无人敢违抗,加之张居正执政多年,得罪了不少官员,因此几乎没有人为他开口辩护。在这样的氛围下,正在家中闲居的王锡爵却毅然上疏为其说情,可谓难能可贵。正是因为他与几位忠厚大臣的劝阻,明神宗才逐渐停止了对张居正的过度清算。
然而,王锡爵与张居正的私人关系并不和睦。张居正掌权时,因为王锡爵不愿依附于他,心生怨恨,致使王锡爵被迫在家闲居整整六年。倘若张居正当年能胸襟宽广,王锡爵必将成为他极有力的助手。毕竟,王锡爵在思想上非常赞同张居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一向支持富国强兵、整肃吏治的举措。
一、嘉靖朝的榜眼
王锡爵出生于苏州太仓,与文坛领袖王世贞是同乡。他于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在会试中拔得头筹,廷试位列第二,成为榜眼。同年中状元的是申时行,也是苏州人,后来两人长期共事,政见相近,关系融洽。进士及第后,王锡爵入翰林担任编修,后升任祭酒,至1577年以詹事身份掌管翰林院。正是在此时期,他与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有了较多交集。
二、张居正的改革与矛盾
张居正当时权倾朝野,不仅是年少神宗的帝师,更是主持大刀阔斧改革的核心人物。他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增加财政收入,使得国家财政焕然一新。然而,改革正盛时,他的父亲突然去世。按理他应辞官守孝三年,但张居正深知若此时离开,权力将旁落,改革大业也会中止。于是,在明神宗的旨意与群臣的“奏请”下,他得以“夺情”留京继续执政。此举虽合乎现实,却引发群臣激烈反对,翰林吴中行、赵用贤更是坚决上疏劝谏。张居正恼怒,下令廷杖二人,打得几乎丧命。
当时,王锡爵召集同僚联名求情,却无济于事。他甚至独自登门与张居正推心置腹交谈,希望宽宥下属,但张居正不予理会。吴中行被打得昏死过去,赵用贤也受尽折磨。刑罚结束时,王锡爵亲自搀扶吴中行,痛心不已。这一幕,充分体现了他秉持的仁厚与担当。
三、矛盾加深
翌年,张居正回乡安葬父亲,群臣纷纷联名上书催他速归京理政,唯独王锡爵拒绝签名。他明白此举必会惹怒张居正,果然不久便请求归家,长期闲居不得启用。直到张居正去世,他才得以重返仕途。
四、张居正之死与王锡爵的担当
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仅仅四天后,御史便开始弹劾,神宗随即下令查抄张家,严令族人不得出入,许多人因此活活饿死。张居正长子更在酷刑之下自尽。张四维等昔日逢迎之人也落井下石,使得张家满门蒙难。
在这无人敢言的风口浪尖,已闲居六年的王锡爵挺身而出,仍旧冷静地为张居正辩护:“江陵相业不可抹杀,至少应稍加庇护,以存国家体面!”他的言语既为张居正正名,也提醒朝廷不可因一人之过抹杀国家的颜面。最终,在申时行等人的附和下,明神宗才罢手。
尾声
1584年冬,王锡爵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自此步入内阁,与申时行并肩理政。这段时期,内阁相对平和。王锡爵处理政务稳健务实,颇有张居正之风,但为人谦和,不似张居正那般凌厉跋扈。申时行温和宽厚,两人相处融洽,共同维持了朝局的平稳。
可以说,王锡爵一生的轨迹,既是明代官场矛盾的缩影,也折射出士大夫在权力与良知之间的抉择。他既能识大局,又能守仁心,因而成为万历朝一位难得的清醒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