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汉时期,由于朝廷设置的正规将军名号数量有限,而汉朝又长期与匈奴等北方民族交战,立下功勋的武将越来越多,导致原有的官职名额不足,于是朝廷便临时设立了不少“杂号将军”。这些称号不仅是对武将军功的肯定,同时也起到分封与安抚的作用。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种情况更加普遍,比如关羽曾被封为荡寇将军。本文所要讲述的“奋威将军”这一名号,历史上总共有十二位人物曾获得过,他们分别是吕布、沮授、邓展、满宠、陈泰、马忠、孙瑜、周泰、潘濬、张承、诸葛融和陆抗。
一、吕布
吕布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但因受到董卓的利诱,背叛并杀害了丁原。董卓不但没有追究,还对他极为信任,甚至收为义子。然而,吕布的反复无常也显露无遗。在王允的谋划下,他反过来刺杀了董卓。事后,朝廷任命吕布为奋威将军(有记载称奋武将军),并赐予假节,待遇堪比三司,还被封为温侯,与王允一同执掌朝政。吕布虽勇武过人,但多变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沮授
沮授早年为州别驾,仕途清正。中平六年,他辅佐冀州牧韩馥,不久又投身袁绍麾下。袁绍与其交谈后极为欣赏,立即任命他为监军、奋威将军。沮授曾提出迎天子、反对割据、以及“疲曹三年”的战略,但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反而遭削弱权力。官渡之战袁绍败北,沮授被曹操俘获。他拒不投降,最终被杀。曹操感叹道:“若能早得此人,天下不足为忧。”
三、邓展
邓展,史籍中有时误作“刘展”。他在曹魏政权中担任奋威将军,并受封乐乡侯。建安十八年,他与夏侯惇、刘勋等将领一同上表,劝曹操加尊号晋爵为魏公。虽然史料关于他的事迹不多,但足见他在曹魏军中的地位。
四、满宠
满宠在赤壁之战随曹操出征,虽遭败绩,但仍受重任,被任为奋威将军,镇守当阳。其后又多次镇守要地,积极抵御孙吴进攻。魏文帝曹丕时期,他驻守荆州要冲新野。魏明帝时,又转往扬州主持东线战事,屡有战功。晚年因年老返回朝廷,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公元242年病逝,谥号“景侯”。
五、陈泰
陈泰出身名门,父亲是曹魏重臣陈群。他早年担任散骑侍郎,继承父爵。公元249年接替郭淮出任雍州刺史,同时加号奋威将军。他多次随司马昭抵抗东吴,战功颇著。可惜在甘露五年,魏帝曹髦遇害的消息让他悲愤过度,吐血而亡,时年六十一岁。其后追赠为司空,谥“穆”。
六、马忠
马忠为刘备所赏识,后在诸葛亮开府时任门下督。建兴三年,他出任牂牁太守,平定当地叛乱,因此被加封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其后任庲降都督,镇压刘胄叛乱,维护了西南边疆稳定。延熙十二年病逝,留下清廉勤勉的名声。
七、孙瑜
孙瑜是孙坚弟弟孙静之子,孙权的堂兄。他随周瑜、孙权征战,善于招降安抚,深得部下爱戴。他不仅擅长军事,还重视教育,曾延请学者为吴国官员子弟讲学,推动东吴建立学官制度。孙瑜官至奋威将军、丹阳太守,三十九岁英年早逝。
八、周泰
周泰原是孙策部下,作战英勇,多次救护孙权于危难之中,身上留下数十道伤疤。赤壁之战中,他抵御曹军立下大功。孙权十分器重他,封为奋威将军、陵阳侯。他的忠勇成为江东军人楷模。
九、潘濬
潘濬为蒋琬表弟,初仕于孙权麾下。公元219年,孙权夺得荆州后任命他为辅军中郎将,后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孙权称帝后,他官至少府、太常,谥刘阳侯。赤乌二年去世,为东吴政权的重要文臣之一。
十、张承
张承是张昭之子,娶诸葛瑾之女为妻,才学闻名。他官至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时人称“张奋威”。他与诸葛瑾、步骘等交好,善于政务,治理地方有方。赤乌七年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定”。
十一、诸葛融
诸葛融是诸葛瑾幼子,诸葛亮的侄子,少年时便以才名著称,性格宽厚。东吴任其为奋威将军。但因兄长诸葛恪遭诛,其家族受牵连,诸葛融也被迫自尽,令人唏嘘。
十二、陆抗
陆抗是陆逊之子,孙策外孙。孙权死后,他被拜为奋威将军,仕途顺利上升。后来官至镇军将军,成为吴国后期的中坚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家族文武并重的传统,对东吴政权有重要贡献。
综上,“奋威将军”这一杂号,既是对个人战功与声望的认可,也是政权在复杂局势下的一种安抚与笼络手段。从吕布到陆抗,这十二位奋威将军各具特色,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三国时代的纷乱与英杰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