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月29日,仍在西安避难的清廷忽然下了一道上谕,宣布要进行大规模变法,以求国家富强。朝廷同时号召天下臣工畅所欲言,直陈时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之所以出现这一转折,一方面是因为“庚子国变”的巨大损失让举国上下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则是清廷在列强压力下显得极度软弱无力,促使人们对革新求强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洋人对顽固守旧派大臣的严厉清算(处死、革职156名高级官员),更是客观上为新一轮改革扫清了不少阻碍。
因此,当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在1902年初正式回銮后,朝廷启动的“庚子新政”不仅在力度与深度上超过此前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更被视为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制度性改革。在整个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中,也堪称名列前茅。
首先,废除科举制。科举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它是古代选官的核心途径,早已深深嵌入官僚体系。废除它意味着必须重新调整官制,重新定义官员的选拔与晋升标准。这一步骤堪称触动皇朝根基。
其次,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自县而上的分级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县设小学与高等小学,府设中学,省则创办各类高等学堂。学生不再死读儒家经典,而是学习政治、法律、文学、天文、算术、农业、工艺、商务、医学等多元学科。学成者既能报效仕途,优秀者甚至有机会进入京师大学堂继续深造。与此同时,朝廷鼓励出洋留学,给予经费支持,回国后还可获授官身,相当于以现代知识换取功名。
第三,军事改革。以北洋新军为样板,朝廷重建陆军,计划十年内扩充至五十万人,虽因经费所限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仍组建了二十五镇新军,规模达到十七万。与此同时,清廷发展军工产业,在汉阳、上海、广州建成大型兵工厂,基本实现了常规武器的自给,这标志着清廷在军事独立上迈出重要一步。
第四,推动工商发展。清廷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已尝到鼓励工商的甜头,此次改革更进一步,放宽经营限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不仅抵消了庚子赔款带来的冲击,反而稳步增长,至1911年岁入已突破三亿两,远超乾隆时期的盛世水平。
第五,法律体系重建。清廷修订律法以接近西方标准,试行陪审制与律师制,并首次明令禁止刑讯。要知道,在几千年的帝制传统中,严刑酷法被视作天经地义,如今废止之,足见改革的深远。与此同时,西方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与民权观念迅速渗透进中国社会,推动人们对君主立宪制的渴望。
随着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君主立宪逐渐被清廷认可。虽然考察途中曾遭遇革命党人吴樾的自杀袭击,但反而让朝廷意识到宪政或许是缓解国内矛盾、削弱革命势力的有效手段。1906年,慈禧太后最终被说服,同意推行立宪,并发布上谕宣布改革。然而,改革细节中的博弈却迅速暴露了清廷的内部分裂。责任内阁制的争论、满汉官员的比例问题,乃至对权力重新分配的矛盾,最终使原本有望赢得民心的改革陷入僵局。尤其是1908年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逐出袁世凯,更加剧了外界对清廷改革诚意的怀疑。
此后,各省谘议局三番五次上书请愿,要求尽快开设国会,却屡遭驳回。即便1910年十六省督抚联名上书,清廷也只是将原定九年立宪缩短为五年,依然难以平息民愤。1911年,清廷公布内阁人选,皇族与满人占据大多数,这一“皇族内阁”成为压垮清廷威信的最后稻草。连一向坚定支持立宪的梁启超都公开表示,革命已是唯一出路。至此,庚子新政虽曾壮志勃勃,却终究在权力斗争与制度僵化中走向失败,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