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父子皆为名将、名垂青史的佳话。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但在实际历史中,父子之间在才能与品行上的差距往往十分明显。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论及最出色的父子名将,不同人都有不同答案:孙坚、孙策父子并肩开疆拓土;关羽与关平父子同心守荆州;陆逊与陆抗父子延续江东的基业。然而,今天要讲的却是曹魏的重要人物——曹真与曹爽父子。他们在魏国历史上各自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与父亲曹真相比,曹爽无疑显得愧对厚望,留下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一、曹真
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根据《三国志》记载,他出身并不顺遂。其父秦邵在曹操初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因招募兵马而遭豫州牧黄琬杀害。曹真年少便失去父亲,孤苦无依。曹操因怜悯其身世,将他收为义子加以抚养。虽然并非亲生骨肉,但曹真凭借其体格健壮、力大勇猛,很快获得曹操的青睐和信任。
曹操对曹真极为看重,让他与曹丕等人一同成长,以备日后担重任。随着年岁渐长,曹真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被任命率领精锐“虎豹骑”。他在平定灵丘贼寇之役中战功卓著,被封为灵寿亭侯。此后,他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要职,积极参与汉中之战。可以说,曹真在曹魏建立与稳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不断得到晋升。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此时的曹真已是镇西将军,镇守西北边境,受封东乡侯。他不仅成功击溃羌胡联军,还平定河西之乱,甚至围攻江陵并挫败吴将孙盛,因功升任中军大将军。226年,曹丕病重,他被遗诏任命为辅政大臣,足见其地位之高。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更是倚重曹真,封他为大将军,后晋封邵陵侯。正史《三国志》记载中,曹真才是真正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核心人物。例如,第一次北伐时,他击退赵云疑兵,迫使诸葛亮撤退;第二次北伐时,他提前提醒郝昭加固陈仓,使蜀军久攻不下,最终撤军。因其屡屡有功,他被加封为大司马,成为魏国武将之首。可惜在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因病去世,获谥号“元侯”,并配享曹操庙庭,彰显其在曹魏的重要地位。
二、曹爽
曹爽(?-249年2月9日),字昭伯,同样是沛国谯县人,是曹真之长子。不同于父亲自幼失怙、坚毅成长的经历,曹爽自小以宗室子弟的身份出入宫廷,生活安逸。他身材肥胖,性格初时尚算谨慎沉稳。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爽逐步累迁,从散骑侍郎、城门校尉到武卫将军,仕途一帆风顺。
公元231年,曹真去世后,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病危,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并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少主曹芳。起初,曹爽尚能尊重司马懿,但随着权力欲望的膨胀,他逐渐架空司马懿,将其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自此曹爽大权独揽,威震朝堂。
然而,曹爽在位期间并未展现出与其父相称的治国与用兵才能。他逐渐摆脱了早年的谨慎,转而大肆任用私人,导致朝政混乱。他甚至骄纵嚣张,轻举妄动,妄图伐蜀,结果却因准备不足而导致国内虚耗,军中死伤惨重。这场失败使得他在军事上彻底丧失威信。
更严重的是,他在生活起居上自比皇帝,奢靡无度;在政治上,他采用邓飏之策,将郭太后迁至永宁宫软禁,这一举动更是激起百官公愤。最终,曹爽失去了朝野支持,也为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相比之下,父亲曹真戎马一生、功勋卓著,而曹爽则因骄奢误国,成为历史上被诟病的权臣,父子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
这便是曹真与曹爽父子的对比:一人以忠勇立功,一人因骄纵而败。他们的不同命运,正好折射出三国时期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与个人品格的重要性。
---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改写后的文章再分成更有条理的小标题,比如“早年经历”“军事功绩”“政治表现”,让阅读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