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历史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才逐渐赶超并超越我们。然而,这种观点真的完全符合事实吗?
清华大学李稻葵、北京大学管汉晖以及牛津大学的史蒂芬·布劳德伯利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古代经济发展进行长期的数据分析与比较,得出一个颇为颠覆性的结论:其实早在公元1300年前后,欧洲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已经超过了元朝。换句话说,当时欧洲并非整体落后于中国,而是已经在局部地区取得优势。
若将时间拉回到北宋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都推崇北宋,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理想的时代。原因在于,彼时国人的生活水平确实处于历史顶峰,不论在衣食住行还是精神文化方面,都全面领先于欧洲。然而,中国农业生产力在数千年间始终没有实现质变式突破,导致整体发展曲线相对平稳。而西方自中世纪后期开始,经济增长曲线明显上升,1300年时,意大利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元朝,至明代建立不久的1400年,英国的水平也已超越中国。到清代乾隆年间所谓“康乾盛世”的巅峰时期,整体国民生活水平与西欧相比,实际上已经拉开了很大差距。
北宋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是经济与文化的辉煌时期,同时在社会自由度方面也达到古代中国的高峰。此后历代王朝虽然疆域辽阔、经济总量庞大,但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在生活质量和社会氛围上超过北宋。很多人困惑于1750年清朝仍是“盛世”,为何会被欧洲远远超越?实际上,当时江南等富裕地区的生活水平与欧洲最繁荣的地区相差不大,但考虑到全国农业生产力的不均衡,整体水平依旧落后。
十四世纪时,中西方的差距尚不算太大,欧洲农民的饮食结构也较为简单,以面包和浓汤为主。然而随着经济的跃迁,欧洲家庭产出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6世纪的英国农户年均粮食产量高达5000公斤,而明代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却只有2000余公斤,差距已显著拉开。十八世纪英国农工的饮食结构中,牛奶、奶酪、啤酒、猪肉、土豆等成为日常,而同期清朝农民却常常只能以粗粮和野菜果腹,甚至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由此可见,所谓盛世下的百姓生活,并非外人想象中的富庶。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在制度设计上的开明与进步,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例如,北宋大力推行科举制,使得寒门子弟能够凭借才学进入仕途,士大夫阶层得以壮大;“杯酒释兵权”后文治取代了武力,社会相对安定;宵禁制度的取消、商业的繁荣以及对民间舆论的包容,都让北宋成为一个罕见的开放时代。相比之下,清代虽然国力强盛,但由于人口激增,人均GDP长期下降,到1840年时已不足英国的六分之一。
因此,李稻葵团队提出的“北宋之后中国逐渐落后于欧洲部分地区”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哪怕到今天,我们的人均GDP与欧洲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差距。举例来说,猪肉依旧是最常见的肉类,而牛奶对许多家庭而言仍算是偏奢侈的饮食。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差距正在缩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望再度追上甚至超越欧洲,重现千年前那段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