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晚年到唐代宗初年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爆发的一场规模庞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内战。这场战争由唐朝重臣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背叛朝廷、举兵叛乱而引发,史称“安史之乱”。它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成为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叛乱的主要发起者和指挥者,所以后世以二人的姓氏命名此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人口大幅锐减,经济崩溃,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然而,唐朝并未在战乱结束后迅速覆亡,而是凭借部分明君的努力苦苦支撑,直到907年才彻底灭亡。这段百余年的延续,和唐中后期几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密切相关,尤其是唐宪宗、唐武宗与唐宣宗,他们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动荡的局势。
一、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原名淳,后改为纯,是唐顺宗李诵之子、唐德宗李适之孙,史称“中兴之主”。他自幼因“泾师之变”而饱尝惊惧,从而过早成熟,少年时期便胸怀大志,经常阅读历朝典籍,以史为鉴。贞元四年(788年),李纯被封为广陵郡王,后逐步受到重用。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他被立为太子,不久继位成为唐第十二位皇帝。
李纯在位后,利用唐德宗以来积蓄的国库,广纳贤臣,如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裴度等,坚决推行削弱藩镇的政策。他多次发动军事行动,收复部分地方,逐渐遏制了割据之风。在施政方面,他改革税制,要求观察使先从所属州征税,不得过分盘剥百姓,还下诏免除租税、遣散宫女、禁止奢靡进贡,并明令禁止南方奴婢贩卖,减轻了社会矛盾。虽然他晚年沉迷于求仙问药,因服食丹药性情暴躁,最终被宦官陈弘志等谋害,但总体来看,他确实缓解了藩镇割据,使唐朝出现了短暂的复兴,史称“元和中兴”。
二、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814年—846年),初名李瀍,是唐穆宗之子、唐文宗之弟。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颖王,后因兄长病危被立为太弟,唐文宗驾崩后继位,即唐第十六位皇帝。次年改元“会昌”。
李炎即位后,针对宦官权势过大的顽疾采取果断措施,削弱其权力,同时着手收复藩镇割据之地。最具代表性的战役是平定昭义之乱,这一胜利是唐廷对藩镇最后一次成功干预,极大地提升了中央威望。他还出兵击败回鹘,稳住漠北局势,并在西域有所作为,进一步巩固边疆。虽然他在治国上颇有成就,但晚年亦因沉迷炼丹服药,导致体质受损,性情急躁,最终于会昌六年(846年)病逝,葬于端陵。
三、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原名李怡,是唐宪宗之子、唐穆宗的异母弟。他早年获封光王,在唐武宗去世后,由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即位,成为唐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继位后,勤勉治国,努力整顿吏治,削弱宗室与宦官的权力。他对“甘露之变”中冤死的大臣进行了平反,重建了朝廷士大夫的信心。在对外方面,他多次击败吐蕃,使塞北安定,还平定安南之乱,并接纳张议潮归唐,设立归义军以稳固西北边疆。他性格谨慎节俭,明察善断,善于采纳谏言,因此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社会得到一定恢复。
总而言之,尽管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巨大创伤,但唐宪宗、唐武宗与唐宣宗三位帝王的治理,使得唐朝在中后期仍然保持了数十年的延续与相对稳定,为后世留下了短暂的“中兴”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