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最近在林遮峪遗址进行二次发掘时,发现了一段约140米长的残存石城墙,初步测定其建造时间为龙山文化早期。该遗址的布局和功能与陕西石峁古城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这座城墙的防御功能在龙山晚期已经不再使用,但城池聚落依然延续到殷商时期,展现出悠久的历史演变。
1. 石峁式古城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林遮峪遗址紧邻黄河,与陕西石峁古城隔河相望,二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65公里。遗址本身的面积为40万平方米,相较于石峁的425万平方米要小得多,但它的建造年代早于石峁,属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换句话说,林遮峪遗址可能是石峁古城的前身,它填补了中华文明不同地区同时起源、相互融合、交错发展,最终归于统一的重要历史空白。
我们可以从这一考古发现开始,梳理一下华夏上古时代几个超大规模城址的时间脉络:
1.1 良渚(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
浙江良渚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史前城市遗址,距今大约5300年。良渚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还具备了早期文明社会的许多特征。由于其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遗址的复杂性,良渚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1.2 陶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与良渚衰落的同期,北方的山西陶寺进入了兴盛时期,成为龙山文化最大的中心聚落之一。陶寺遗址出土了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玉器和彩绘陶器,学界对陶寺的起源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陶寺的上层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另一种则推测陶寺可能是良渚文化西迁的结果。
1.3 石峁(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在龙山文化的晚期,陶寺的繁荣戛然而止,陕西的石峁古城崛起,取代了陶寺的中心地位。虽然陶寺和石峁曾短暂共存,但石峁的兴起最终使陶寺的衰退成为历史。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陶寺曾遭遇外部入侵,战斗痕迹和破坏痕迹揭示出这一时期的动荡。
1.4 二里头(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
继龙山文化之后,河南的二里头文化兴起,标志着夏朝的开端。二里头出土的铜鼎等遗物显示了二里头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与史书中夏朝建立的记载相吻合,成为了中华文明进入历史时代的象征。
2. 国家文明的标准
2.1 西方的标准
西方学界通常认为,文明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冶金技术的发明。按照这一标准,只有夏朝或商朝才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国家文明”。然而,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西方对夏朝的记载通常使用“传说中的夏朝”这样的措辞。尽管如此,按照西方标准来判断华夏文明未免过于单一化。毕竟,文明发展既有普遍共性,又有区域差异。如果只依赖西方设定的标准,可能会忽略华夏文明的独特性。
实际上,良渚、陶寺、石峁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了中国在夏朝之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具备了城市文明的雏形。遗址出土的资料展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农业、手工业的兴起,以及为争夺资源而爆发的战争。这些因素表明,中华文明早在夏朝之前便已经具备了国家的雏形。
2.2 中国自己的评判标准
中国文明的判定标准应更加符合其历史背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出现了多元化的城市聚落,居民不再局限于血缘或氏族,开始出现阶层分化。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国家形成的征兆。仅凭文字和冶金这两个西方标准来评判,显然无法准确反映当时中国文明的真实面貌。
3. 夏朝之前的历史
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夏朝被视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尤其是在《史记》中的记载中,禹建立了夏朝。然而,夏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更早的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虞朝的记载。
3.1 虞朝
虞朝是与夏商周三代并列的古代王朝。在夏朝之前的考古遗址,如良渚、陶寺和石峁,可能代表了虞朝的存在。这些遗址显示了早期国家的迹象,虽然其政治体制与后来的夏商周有所不同,但依然体现了类似的社会结构。
3.2 舜的贡献
舜继尧成为共主,建立了许多新的政治和行政制度。舜在管理国家时,通过设立官职、划分区域、进行政务考核等手段,巩固了权力。他的改革奠定了后来的夏朝的基础。尽管舜的政权并不完全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态,但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预示着国家治理结构的雏形。
4. 虞朝与古希腊
古希腊文明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但古希腊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城邦组成的文明体。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与唐虞时代的方国体制非常相似,前者能被视为文明,后者也应当获得同样的认同。
良渚、陶寺和石峁的兴衰交替恰好对应了古代历史中尧、舜、禹时期的权力交接,山西林遮峪的石峁式古城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古代文明的演变历程。可以说,上古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与古希腊的城邦模式存在着显著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