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决定处决一部分江湖术士。这一决策激怒了他的大儿子扶苏,他对父亲的暴行提出了严正的反对。然而,这场父子间的争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导致秦始皇将扶苏远远地派到了上郡,让他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工作。没有人预料到,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父子俩再也没有重逢的机会,若再见,恐怕也只有在阴间。
两年后,秦始皇开始了南巡的行程。这个举动,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就如此炫耀自己的权威,四处游走。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举动不仅浪费了巨额的财政资源,还显得十分不必要。然而,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秦始皇南巡的真正用意,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的炫耀或者享乐。可以说,秦始皇进行这些巡游,是为了让那些还不太了解新帝国局势的百姓,也能亲眼看到秦始皇的威仪。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威信,这不仅有助于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也使得整个帝国的管理更加高效。因此,秦始皇的南巡并非一种无谓的奢华行为,而是出于对国家大计的深思熟虑。
然而,正当秦始皇巡游至中途时,问题突如其来。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病情加重,让他感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早在此之前,秦始皇便有些微的预感,察觉到自己的身体出现异常,于是他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安排,处理好了一些后事。然而,谁也没料到,死亡的降临如此迅速和突然。就在这时,秦始皇急令赵高编写一份遗诏,虽然这种诏书通常是在皇帝临终时发布,作为最后的遗言,但这份遗诏却充满了不寻常的内容。
遗诏中的两项指令,显得十分怪异。第一,秦始皇命令扶苏将所有的军权交给大将军蒙恬,并且停止对蒙恬的监督,认为蒙恬忠诚且善于处理事务。第二项则是要求扶苏尽快返回咸阳,主持父亲的丧事,除此之外,遗诏没有提到其他内容。然而,最令人在意的是,这封遗诏并没有明确指定扶苏继位为帝,甚至没有提及任何继承问题。简而言之,这份遗诏就像是简单地告知扶苏,父亲已去,需回家处理家务事,并未有更多交代。这种做法令人费解,似乎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更为扑朔迷离的是,这份遗诏是由赵高代笔的。赵高在看到遗诏后,并未急于行动,而是选择了找丞相李斯商议。赵高向李斯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建议,那就是扶苏虽然深得人心,但性格过于正直,在一些决策上可能会让他们这些权臣失去利益。相比之下,胡亥(秦始皇的第26个儿子)更容易掌控,也更能感激他们的帮助。赵高分析,若扶苏继位,自己和李斯的利益可能会受限;而胡亥若成为帝王,他们便能以“恩人”的身份掌控朝政,甚至可能掌握更多的权力。
李斯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同意了赵高的提议,决定支持胡亥而非扶苏。虽然扶苏是长子,但李斯和赵高认为胡亥相对容易操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支持胡亥登基。然而,赵高的心机并未停止,他随即伪造了一封扶苏的“父亲诏书”,指令扶苏因在边疆无功而必须自杀。扶苏看到这封信后,并未怀疑其中的假意。他始终相信这是父亲的命令,且性格忠诚的他认为自己不应违抗。最终,扶苏选择了以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扶苏之死,直接改变了帝国的未来。胡亥继位后,立刻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行动,许多忠诚的大臣、甚至自己的亲兄弟姐妹都被无情处决。赵高和李斯的阴谋也在此时得以实施,而这场权力斗争也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胡亥的暴政,以及赵高和李斯的放任,最终导致了整个秦帝国的崩溃,也直接激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这场历史性的起义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