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时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子,在清朝历史上有着颇为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结局。根据历史大剧《雍正王朝》的设定,弘时因与乾隆争位,被父亲雍正赐死。然而,这一情节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上,弘时并未死于雍正的手中,但他同样未能享有长寿,24岁时英年早逝。雍正虽然没有直接杀害他,但弘时的死与雍正的关系密不可分,最终也与父亲的态度和影响有关。
雍正皇帝有十个儿子,其中六个早逝,真正活到成年的仅有四位: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五子弘昼和六子弘曕。所以,虽然弘时是雍正的第三子,实际上他是雍正的长子。弘时出生在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母亲是雍正的宠妃李氏。李氏在雍正未娶年氏之前,一度是最受宠的妃子,因此弘时也一度受到父亲的宠爱。可惜随着年氏的嫁入并受到独宠,李氏的地位开始下滑,而弘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性格逐渐不为父亲所喜。
弘时的不受宠,最直观的体现是他在成年结婚后并未被父亲封为雍亲王世子。按照清朝的规定,亲王的儿子年满15岁便可以被册封为亲王世子。然而,雍正的年册封记录中,并没有雍亲王胤禛(雍正)请求册封弘时为世子的记载。这一举动无疑反映了雍正对弘时的忽视。康熙时期的几位亲王,胤祉和胤祺都为自己的儿子向宗人府报请册封世子,唯独雍正没有这么做,说明他并不看重弘时。
关于雍正为何不宠爱弘时,历史资料并没有详尽的说明,但通过一些事件可以推测,弘时的性格或许是原因之一。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弘时因性格放纵、不拘谨而被削除宗籍、没有封号。《清世宗实录》中记载了一个典型事件:雍正亲自写“福”字赏赐王公大臣时,弘时错过了这项荣誉,回后得知并未收到“福”字,便直接向父亲询问。对此,王懋竑建议弘时通过心腹大臣张廷玉转告雍正,但弘时没有听从,而是直接去找雍正。雍正见此,亲自写了两个“福”字给弘时和王懋竑。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弘时直率而缺乏深思熟虑,缺少隐忍和城府,而这一点恰好与雍正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雍正心机深沉,性格多疑,对儿子如此直率的行为自然心生不满。
雍正继位后,尽管弘时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他依旧没有得到父亲的宠爱,反而被父亲忽视。雍正继位后秘密册立年仅12岁的乾隆为继承人,而弘时仍未受到父亲的重视。雍正虽然对弘时的性格不满,但也并没有完全抛弃他。在弘时成家之后,雍正并没有将他驱逐出宫,而是特意在紫禁城为弘时一家安排了一座寝宫,希望弘时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和改进。弘时的老师王懋竑是一个谨慎的儒生,雍正显然希望他能对弘时的性格有所影响。然而,最终这一切努力都未能改变弘时的性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弘时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紧张,尤其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彻底与康熙第八子胤禩决裂。胤禩曾积极参与争位,导致雍正非常忌惮和不满。当胤禩被惩罚时,弘时却站出来为胤禩求情,指责雍正过于严苛,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雍正。雍正下令削除弘时的宗籍,甚至将他过继给胤禩为子,并交给了温和的胤祹监管。这一决定标志着父子关系的彻底决裂。
尽管雍正对弘时的处置很严厉,实际上并未对他实施致命手段。弘时被软禁并监管,虽然在圈禁中遭受了打击和孤立,但他并未死于雍正之手。民间流传雍正赐死弘时的说法,其实并不真实。如果雍正真的有意除掉弘时,他完全可以通过更严酷的手段,比如囚禁在宗人府、不给予医疗和食物,来置他于死地。然而,雍正却让性情宽厚的胤祹照顾弘时,显示出他并没有真正想要杀死这个亲生儿子。
弘时最终在雍正五年(1727年)去世,享年24岁。尽管当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雍正对弘时的死亡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惩罚措施。可以推测,弘时的死更多是由于心理上的重创和身体上的衰弱,而非父亲的直接致命手段。乾隆即位后,还专门为弘时恢复了宗籍,表明他对这位哥哥的同情和宽容。
总的来说,弘时的悲剧结局并非如《雍正王朝》所说是父亲的赐死,而是由于性格原因和父子关系的疏远,导致了他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的失意和早逝。雍正虽然对弘时并不喜爱,但他对儿子的亲情并未完全泯灭,最终弘时的死亡也并非来自父亲的深意,而是由于长时间的心理和身体压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