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了巩固和稳定新生的政权,刘备自然要封赏那些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和谋士。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理所当然地成为百官之首,掌管政务与军事。而张飞,则被晋升为车骑将军,这一职务在蜀汉武将中仅次于马超担任的骠骑将军。然而,张飞并未仅仅担任这一军事职务,他还兼任了司隶校尉,这一职务赋予了他更大的实权。直到张飞遇害,诸葛亮才接替了这一职务。那么,作为蜀汉的高官,司隶校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
一、司隶校尉的起源与职能
司隶校尉的设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在汉武帝的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设立,初衷是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与管理。在汉代,司隶校尉虽然官职不算高(比不上二千石的司直),但他所持的节令以及皇帝直接任命的权威,使得这一职务的实际权力相当庞大。尽管职务本身的品级较低,但司隶校尉常常担负着重要的监督职能,在处理如阳石公主之事及太子巫蛊之狱时,往往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随着东汉的建立,司隶校尉的职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特别是在汉光武帝刘秀的治理下,丞相一职被省去,而司隶校尉的权力逐渐增强。此时的司隶校尉,不仅负责京城的监督,还可统领朝廷百官,甚至在朝会上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并列,成为“三独坐”之一。这一地位让司隶校尉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可以随时弹劾官员,甚至直接进行惩罚。
相比于御史大夫,司隶校尉虽权力较大,但仍以军事背景为主,其属下通常包括从事、假佐等官员,并且拥有一支千余人的武士队伍,负责维持地方的秩序。汉武帝设立司隶校尉时,甚至配给了1,200名士兵,这使得司隶校尉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类似明代锦衣卫的职能,拥有执行逮捕、惩处的实权。
二、张飞担任司隶校尉的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局势复杂且动荡,尤其是面对益州本地士族的复杂局面。在关羽因为襄樊之战的失败而被曹魏和东吴联合夹击致死后,刘备的最亲信与得力助手,张飞便成为了刘备最信任的朋友和战友。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益州的控制,并加大对地方士族的威慑,刘备决定让张飞兼任司隶校尉一职。
司隶校尉的权力使得张飞可以直接掌握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权和惩罚权,而这一职务的任命也是刘备对张飞的深厚信任的体现。毕竟,张飞早已是刘备最亲近的将领之一,能够在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有效地维护蜀汉的地方秩序。然而,尽管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张飞在任职期间并未充分行使这一权力,最终在一次内部暴动中被部下所害。
张飞去世后,刘备亲自带领蜀汉大军征讨东吴,而丞相诸葛亮则负责辅助太子刘禅,继续维护蜀汉的政权稳定。为了确保益州士族不再生乱,刘备将司隶校尉的职务交给了诸葛亮。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也因为刘备深知自己即将远征东吴,无法亲自处理蜀汉的政务。
三、诸葛亮的司隶校尉之职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太子刘禅继位。此时,诸葛亮作为丞相兼任司隶校尉,掌握了蜀汉的实权。自此,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军事上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开始北伐,试图打击曹魏,恢复汉室荣耀。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诸葛亮在祁山出兵时,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然而,由于天气原因,粮草未能按时送达。李严对此有所隐瞒,甚至故意推卸责任,将撤军的决定归咎于诸葛亮。面对这一情况,诸葛亮凭借自己作为司隶校尉的权力,借助百官的支持,对李严进行了弹劾。最终,李严被废除为平民,并被流放到梓潼郡。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司隶校尉职务的巨大权力,也显示了诸葛亮在处理内政事务时的决断力和手腕。
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司隶校尉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职务,而是掌握着实质性的权力,尤其在当时的蜀汉政治中,司隶校尉成为了维持秩序和监控百官的重要工具。张飞和诸葛亮担任这一职务,恰恰是两位蜀汉重要人物在朝廷中巩固地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