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如同一道重锤,狠狠击碎了大清的自尊。作为北洋水师的总管,李鸿章得知战况后忍不住痛哭。他深知大清国力已显颓势,而日本则在短短几十年间崛起为强敌。让他心寒的,不仅是败仗本身,更是慈禧太后那种只为维护自身权力而一味偏向妥协的态度。身为大臣,他不得不收拾悲愤的心情,奉旨远赴日本马关,代表清廷再一次签下不平等条约,以换取片刻的虚假安宁。
李鸿章一生多次出使,外交手段丰富老练,但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他也束手无策。谈判桌上,日本方面不断提出苛刻要求,步步紧逼,李鸿章心中愤懑,却又无力拒绝。等到《马关条约》尘埃落定,他忧心忡忡,告诫后人:若要避免国家长久的后患,必须彻底消灭日本。可惜当时的大清,已经失去了与之抗衡的底气。
回望历史,日本并非一开始就强盛。早在中华农耕文明繁荣的时候,他们仍停留在渔猎阶段。直到部分秦人东渡,才将先进的农业、冶炼、纺织等技术带到日本,使其逐渐发展。唐代,日本甚至派遣大量使者与留学生来中原学习制度与文化。然而,到了明代,他们的野心开始显露,屡屡骚扰我疆。戚继光率军大破倭寇后,日本才暂时偃旗息鼓,暗中积蓄力量。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快速现代化道路,并制定了“大陆政策”,企图以朝鲜为跳板,逐步蚕食中国,继而扩张至整个东南亚。一个资源贫瘠的小岛国,竟敢谋求海外扩张,这种雄心与决心不可不令人侧目。反观清廷,却始终轻视日本的潜力,错误判断了形势。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开学堂、兴工厂、造军舰,似乎让大清重新焕发生机,皇室因此以为国力再度强盛。
当日本侵犯朝鲜,朝鲜国王急忙向清廷求援时,光绪帝几乎没加思索便答应出兵。虽然这次行动短暂压制了日军,但十年后,日本凭借更强的军事实力卷土重来。明治天皇每年自掏腰包三十万两,专供发展军队,而慈禧太后却贪图享乐,甚至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为自己祝寿。北洋舰队无钱添置武器,只能以老旧战舰迎敌,结果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
实际上,1890年前后北洋水师的实力远超日本,拥有七艘两千吨以上的战舰,而日本仅有五艘。但由于清廷停滞不前,北洋水师自1888年后再未添舰,而日本却日益壮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已拥有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和多个训练有素的陆军师团。反观清军,不仅十余年未曾购置新式武器,连日常训练也懈怠至极。光绪帝却对此浑然不觉,还在宫廷内争权夺势。
1894年,朝鲜再度爆发内乱,清廷依约派兵支援,并通知日本。然而,日本早已将此视为发动侵略的良机,立即派兵入朝。慈禧太后却依然心系自己的六十寿辰,不愿被战事打扰,直到谈判彻底破裂,清廷才仓促增兵。战争很快全面爆发,日本多年筹谋终于付诸实践。仅仅半年,清军节节败退,李鸿章再次被推上“替罪羊”的位置。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长子李经方在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人签署《马关条约》。按照条约,大清不得不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偿两亿两白银,同时还需开放商埠,允许日本设厂。李鸿章本不愿割地,但在生命受到威胁之下,他只能屈辱地签字。至此,他才彻底意识到,自己曾经幻想与日本联手抗衡沙俄的设想,竟是天大的错误。
早在1874年,日本借琉球事件之名出兵台湾时,李鸿章并未察觉其侵略本性。当时日本因实力不足,选择以外交形式向清廷索取赔偿,得到五十万两白银。李鸿章认为与日本开战只会引来列强觊觎,于是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虚张声势,避免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前,他同样主张议和,想保全北洋水师,直到谈判破裂、光绪再三催促,他才勉强同意出兵。结果,这一步最终将清廷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