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打猎时遭遇行刺,刺客为许贡的门客。临终前,孙策命令孙权接替自己的位置。此时,孙权年仅十九岁,虚岁二十,东汉朝廷便册封他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不久,地方上的豪强和外来寄寓的士族依然心存异志,导致孙权刚开始执掌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甚至还有三位部下心怀叵测,图谋不轨。
一、李术的反叛
李术,汝南人,早在孙策平定江东后,便被任命为庐江郡太守,掌握三千兵马,驻守皖城,地位显赫。显而易见,李术是孙策的心腹之一。然而,在孙权即位后的不久,李术并未表现出对新主的忠诚,反而公然违抗命令,完全没有将孙权放在眼里,显然这是对孙权的挑战。
孙权意识到,必须要通过整治李术,来树立自己在江东的威信。为了确保成功,孙权巧妙地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派人致信曹操,表明友好态度,避免曹操借机出兵支援李术;二是组织了一支由宗室亲兵组成的军队,确保在战斗中的胜算。同年,孙权率军围攻皖城,李术顽强抵抗,坚守城池,然而由于长期的围困,粮草告罄,李术最终只能投降。孙权顺势攻占皖城,并最终将李术斩首,李术的部曲也全部被吞并,孙权的威信得到了初步建立。
二、孙辅的背叛
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孙坚的长兄孙羌之子,豫章太守孙贲之弟,孙策与孙权的堂兄。孙辅在襁褓中便失去了父母,由兄长孙贲抚养长大。东汉末年,孙辅作为扬武校尉,协助孙策平定江东,立下赫赫战功。
在建安二年(197年),孙辅随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并在历阳驻守,成功抵御了袁术的侵扰。他还招募了失散的百姓与兵卒,协助孙策夺取陵阳,活捉了祖郎等敌将。通过这些军事行动,孙辅不仅为孙策的江东统一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证明了自己作为军事将领的能力。
然而,孙策去世后,孙辅开始对孙权的领导产生了不信任,担心孙权无力维系江东的局势,便与曹操暗中勾结,图谋背叛。孙辅的这一动向很快被察觉,孙权果断采取行动,将孙辅软禁起来,彻底切断了他的反叛企图。几年后,孙辅去世,他的儿子们仍在东吴逐步获得了官职,但孙辅背叛的阴影却始终笼罩着他的一家。
三、孙暠的叛乱
孙暠,孙策的宗室亲属,孙静之子,东吴将领,曾任定武中郎将,驻守乌程。他自认为手握重兵,并且对孙权的领导不满,决定趁机自立。他决定向会稽一带进军,企图趁机夺权,甚至公开宣称要掌握江东的政权。
然而,孙暠的野心并未得到士兵的响应。会稽一带的将士们并未站到孙暠一方,而是保持中立,耐心等待孙权的命令。同时,虞翻及时向孙暠发出警告,劝他悬崖勒马:“孙策主公英年早逝,部属应由主公之弟孙权统摄。城池已被重兵围困,我已与同郡的士卒准备以命相搏,为新主公除害。你权衡一下后果吧。”
面对众将的反应与虞翻的警告,孙暠意识到自己的叛乱根本不可能成功,于是只能选择撤退。史书上并未详细记载孙暠在失败后的命运,但可以确认的是,孙暠未能继续在东吴掌握兵权。孙暠一系(包括孙暠、孙峻、孙綝等人)后期逐渐成为东吴的主要夺权力量,尤其是孙峻与孙綝,影响极为深远,对东吴政权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与损害。
这三位叛臣的事例,反映了在孙权接手江东初期,地方豪强和宗室亲属的心腹之患。他们的背叛或反叛,虽未能动摇孙权的根基,但却为东吴的政权稳定埋下了不少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