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公布了一批年度最重要的考古成果,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秦始皇陵一号坑的新发现。这一最新考古进展不仅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再度让人们对“秦始皇陵是否曾被项羽挖掘过”这一流传千年的疑问产生了新的思考。
考古人员在此次发掘中发现,秦始皇陵俑坑及甬道的部分区域曾经遭到人为破坏。学界普遍认为,能够直接破坏如此重要区域的,并非一般盗墓贼或平民百姓,而极有可能是楚霸王项羽所为。换句话说,这一考古发现或许为“项羽挖秦始皇陵”的民间传说提供了新的佐证。
要理解这一结论,必须先弄清“甬道”的含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甬道是两侧建筑之间带有顶棚的通道。在秦汉时期,人们崇尚“事死如事生”,因此帝王与贵族的陵墓往往仿照其生前的府邸修建,甬道便是陵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次在一号坑甬道的考古发现,说明它极可能是秦始皇陵主墓与众多陪葬坑之间的重要连接通道。
秦始皇陵坐落于陕西临潼,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历经38年才完工。据《史记》记载,地宫内部布置极为宏大:“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有天文,下具地理”,甚至还安置了机关弩弓,以防外人入侵。《汉书·楚元王传》则补充说,陵中不仅高山封土巍然耸立,还埋藏了数量巨大的珍宝,并有成千上万的工匠与宫人被活埋殉葬。秦始皇陵的森严与神秘,由此可见一斑。
史籍中还提到,地宫使用水银模拟江海,水银在常温下极易挥发并具有强烈毒性,吸入者极易中毒死亡。这种防盗手段使盗墓者望而却步。而关于机关弩弓的说法,在20世纪80年代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一定印证:出土的大型劲弩弓张力极强,若安装在墓道之中,很可能能做到触发即射,以阻止盗掘。
然而,历代传说仍旧认为秦始皇陵遭遇过多次劫掠。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牧羊儿火烧地宫、项羽率兵挖陵以及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破坏。其中,项羽盗陵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史书记载项羽入咸阳后,不仅焚毁阿房宫,还调集30万士兵,连续30天运走秦陵珍宝。结合项羽与秦国的宿怨,以及其焚毁阿房宫的事实,这一说法长期被人们认为颇具可信度。
不过,现代考古提供了另一种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多次考古勘探表明,始皇陵封土中存在大范围“强汞异常区”,这意味着陵内的水银至今仍未外泄。如果项羽真的打开了地宫,水银早应挥发殆尽,不可能在数千年后仍有如此明显的地球化学痕迹。因此,考古学界多倾向于认为项羽只是破坏了地面建筑,而并未深入地宫。
此外,值得思考的是,如果项羽真的搬空了陵中无数珍宝,那么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不可能在两千多年里没有一件流传于世。现实情况是,考古学家在陵区发现的多为兵马俑、铜车马、编钟等地面遗物,而陵内的真正“核心珍宝”至今没有确凿证据显示被盗走。
结合最新考古成果,可以大致推测: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后确实焚毁了阿房宫,也对秦始皇陵的陵园地面建筑进行了破坏,甚至可能曾试图打开墓道。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或担心防御机关,他并未真正进入地宫内部。历代对陵墓的严密守护,也从侧面印证了陵内仍旧保存完整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关于秦始皇陵是否被项羽盗掘这一历史谜团,学界依然存在争论。考古发现虽能提供一些线索,却不足以彻底证实。真正的答案或许只有在未来正式开启地宫之时,才能揭晓。秦始皇陵内埋藏的秘密,依旧是中华文明最引人遐想的未解之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