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从而正式建立了曹魏王朝。一年后,刘备在成都自立为帝,建立了蜀汉。然而,孙权却没有立即追随曹魏和蜀汉的步伐,而是接受了“吴王”这一称号,直至公元229年,才在武昌正式称帝。那么,孙权为何选择在如此晚的时机登基呢?
简而言之,曹丕的称帝符合法理,刘备的称帝符合血脉传承,而孙权则因两者皆不具备,所以他称帝的时机相对较晚。
曹丕称帝
首先,曹丕能够顺利登基为帝,得益于其父曹操为他打下的坚实基础。曹操临终时,不仅在东汉王朝的基础上建立了魏国,还获得了加九锡的待遇,这几乎就意味着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尽管如此,曹丕依旧注重形式和程序上的合法性。
曹丕指派大臣王朗、华歆等人劝说汉献帝禅让皇位,效仿古代帝王禅让的传统,借此体现自己的合法性。尽管汉献帝心中有所不甘,但由于文武百官皆已支持曹丕,他别无选择,只能顺从禅位。曹丕在推辞之后,才正式接受了帝位,这种做法在形式上无可挑剔,为日后的西晋建立提供了借鉴。
刘备称帝
刘备能够称帝,主要依靠的是他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身份,且早在称帝之前,汉献帝已经承认了他作为汉室后裔的地位。实际上,在公元219年,刘备已晋升为汉中王,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合法性。由于刘邦在设立汉朝时曾规定,只有刘氏子孙才能称王,刘备因此得以名正言顺地称王。这一规定为刘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当时曹操虽然是魏国的建立者,但毕竟并非刘氏后裔,还是以魏王的身份为基础进行扩张。
随着汉献帝退位,蜀汉与中原的联系日益薄弱,而刘备收到关于汉献帝死亡的传言。由于信息传递滞后,刘备难以核实这一消息。因此,他决定为汉献帝举行葬礼,并在此背景下,诸葛亮等重要谋士建议刘备称帝,以延续汉朝的宗庙祭祀和传统。因此,刘备称帝后依旧使用“汉”字国号,蜀汉成为了汉朝的延续。
孙权称帝
与曹丕和刘备不同,孙权在称帝问题上显得较为迟疑,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他既缺乏曹丕所拥有的合法性背景,也没有刘备那样显赫的血统。孙权自认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因此他始终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特别是在战功上的突破。他希望通过一场足以打破僵局的战争,赢得建立帝国的资格。
在公元221年,刘备亲自出征东吴时,孙权派遣陆逊前往迎敌,并在夷陵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大幅削弱了蜀汉的力量,也为东吴稳定了局势。尽管此时曹魏依旧强大,但东吴尚未得到足够的支持来与曹魏抗衡。直到公元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成功实施诈降计,导致魏国大司马曹休中计,魏军十万被成功击溃。
在石亭之战后,曹休因病去世,魏国的东线防务松动,为东吴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同时,孙权和诸葛亮恢复了蜀吴联盟,加强了彼此的合作。在这一背景下,孙权终于决定在公元229年正式登基称帝,结束了他漫长的等待。
孙权的称帝,虽然迟到,但也并非没有理由。他凭借自己在一系列战役中的胜利和战略智慧,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足够的权力和地位,走向了帝位。